中华视窗是诚信为本,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变...
上期“壮丽70年·武汉与水共生”
为大家介绍了武汉排涝史
本期“壮丽70年·武汉与水共生”
让我们“穿越”到租界建设时期
探索武汉科学系统治污之路
说起武汉市污水系统建设,最早可以追溯到租界建设时期。在汉口的租界,或建专门管道向江里排粪,或由粪夫、菜农清除。
新中国成立以来,武汉市污水处理行业得到了蓬勃发展。解放初期至1980年代,随着武钢的建设,在新建生活区首次系统配套建设了污水管网系统,拉开了我市污水设施建设的序幕。
▲ 沙湖污水处理厂
1980 年 7 月,市政府决定实施治理东湖第一期截污工程计划,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沙湖污水处理厂(武汉水质净化厂)、东湖路泵站和八一路泵站,项目于1984年开工建设,历时6年建成,具备 5 万吨/日的一级处理能力。沙湖厂的运行实现了武汉市城市污水处理零的突破。
▲ 大东湖核心区污水传输系统工程
发展至今,我市中心城区共建成城镇居民生活污水处理厂12座,服务面积715平方公里,污水处理能力达到279.5万吨/日,尾水排放标准均达到一级A。配套建成污水收集管网约2200公里,污水收集干网系统基本形成,污水处理率由2012年92.5%稳步提升至2018年96.5%。
从污水直排到给污水出路,城市的水环境日新月异。构筑水环境全新生态的,还有融入城市肌理大小水体的勃勃生机。
▲ 东湖港
郭女士
东湖港附近居民:
“如洗碧空下,熠熠暖阳中,新生的东湖港在我们眼前徐徐铺展开来,好似一幅画卷,美不胜收……”
历史上的东湖港河道淤积、区域渍水,群众要求根治的呼声强烈。为此,省、市领导高度重视,将项目纳入“四水共治”行动计划特色工作目标,同时列入了黑臭水体整治和海绵城市建设计划,重点推进。
2017年,东湖港完工并通水。一条过去又臭又脏的黑水渠重焕新生,也缓解了周边地区的排涝之苦。治理一方水土,改善一方生态,造福一方百姓。
▲ 东湖港二工区
东湖港的治理,是武汉重塑水生态的一个缩影。70年间,武汉生动、深刻地演绎了一个又一个水生态回归的故事。
东湖是位于武汉市中心的城中湖。上世纪末期,东湖水质逐年恶化。
▲ 东湖
十年治水还绿于民:“穿山入地”建立骨干污水收集网,全面截污逐个“销号”,结束污水直排东湖的历史;直面治污难点,向初期雨水“宣战”;借力高校科研院所,综合处理实施生态修复……2016年,东湖水质迎来拐点:主湖水质进入“Ⅲ类时代”,全湖整体水质持续向好。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治污,没有终点。
2018年底,我市黑臭水体整治达到国家要求消除90%的目标。
2019年上半年,武汉继续推进未完工水体整治工程。截至8月底,全市建成区65条黑臭水体整治主体工程已全部完工,结合定期水质监测数据,除个别水体少量监测点位个别数据未达标外,已达到消除或基本消除黑臭目标。
幸福二路明渠(江岸区)
汤山渠(经济技术开发区)
湖溪河汇水区南起高新大道、北至韵苑北路,东靠马鞍山森林公园、西至华科大主校区中轴线区域,汇水面积为7.5平方千米。在水体提质工程开工前,这片区域不仅是“水体黑臭”的代名词,岸边“风光”也一言难尽。
为了恢复湖溪河原本的生态景观,恢复为生态之河、人文之河。2018年7月,湖溪河被列入武汉市水体提质攻坚行动本底清单,整个工程有条不紊地开动起来。
经过一年的紧张施工,湖溪河已实现旱流截污的近期目标。湖溪河明年工程全部完工后,水质将进一步提升,为远期达到地表水Ⅲ-Ⅵ类水体标准,水生态恢复,河道两岸形成有人文、活力的生态空间夯实基础。
▲ 湖溪河
今年,武汉在全市范围内启动河湖清源、清管、清流“三清”行动,按照远近结合思路,推进流域治理,坚持水岸同治、过程管理、源头治水,建立水污染长效防控机制和长效化管理机制,努力实现全市河湖水环境持续提升。
武汉还以“三湖三河”(南湖、北湖、汤逊湖和黄孝河、机场河、巡司河)为突破口,统筹抓好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提升、水生态保护等工作,不断探索系统治污、流域治理新模式。
正所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治污这条路上没有终点
在过去的70年间
武汉生动、深刻地演绎了
一个又一个水生态回归的故事
而这个故事仍在继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