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视窗是诚信为本,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变...
日本不顾全球人民的反对和声讨,福岛核电站已经将1000吨的核污染水倒入海中,今天来聊聊前苏联马雅克的故事,也就是全球第二大核灾难:
俄罗斯克什特姆核废料爆炸灾难
一、历史事件源于冷战时间的美苏核军备研发竞赛
上世纪30年代,苏联就有了发展核武器的想法,并在1940年制定出了比较具体的核发展计划。但接下来苏德战争牵制了苏联发展核能的步伐。二战即将结束之时,眼看着日本腾起的蘑菇云,苏联终于意识到自己行动慢了,苏联与美国开展了核军备竞赛,便迅速成立了专门委员会来负责核项目的实施。
美国的曼哈顿计划开始不久,苏国防委员会就通过了第号“关于铀的工作组织” 的法令,任命苏原子弹之父库尔恰托夫为第一任负责人。
二、神奇的马雅克核基地在克什特姆小镇诞生!
1945年5月,寻找第一座核反应堆建造地址的工作迅速展开,并于5个月后确定了位置——位于中乌拉尔东麓的卡斯利(Касли)与南乌拉尔东麓的克什特姆(Кыштымская)之间,距车里雅宾斯克市西北仅70公里处,卡斯利和克什特姆之间的奥焦尔斯克和马雅克。位置确定后,一个名为马雅克生产协会(Mayak )的核燃料生产基地于三年内在此迅速建成,并在此后成为苏联以及俄国最大的放射性物质加工中心之一。
该基地为苏联最早的几座工业核电站——别洛亚尔斯克核电站以及新沃罗涅日核电厂提供服务,还兼带进行放射性废物的储存、处理,并从1948年以来开始生产武器级钚——也就是纯度达到92%~93%的钚239,聚集6-9千克就可制造出核爆炸装置。
由于是“绝密项目”, 为了这座重量级的核处理基地,苏联还围着它建立起了一座为其服务的、地图上找不到的秘密城市:奥焦尔斯克(Озёрск)。
三、核废料的处置不当导致克什特姆核爆灾难产生!
当时的苏联认为,建立起庞大的武器级钚储备是扩充核武库的重中之重,所以光顾着加紧生产,对核废料可能导致的污染并未放在心上。生产处理过程中的很多放射性废料都被直接倾倒进入当地的捷恰河(沿河两岸的24个村庄的唯一水源)中,另有部分被直接储存到密封的钢铁容器里,这种容器外层会糊上厚厚的混凝土外墙,接着被埋在地下。核专家曾多次警告当局这样做的风险,并建议将废料填埋至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海底深处。
不过当局错误地认为,少量的废料通过捷恰河进入自然环境并不会导致严重后果,而进入地下的废料已经被严格密封,足以承受任何重压,不会有什么隐患,像专家说的那样处理反倒带来不必要的成本。
后来,苏联科学家为了超越美国提出以“乙酸铀酰钠工艺”来处理核废料,这个尚未成熟的特殊工艺连美国都不敢贸然使用,就这么草率的被应用于核武器项目,最终成为“灾难之源”。
就切尔诺贝利核爆事故,苏联人喊出口号“铲子对抗原子”来平息事件,美国中意镭的研究,以马雅克厂为例,在1950-1955年间,就发生了超过20起核相关事故。
1953年,苏联科学家在克什特姆湖边规划出6个核反应堆,每个反应堆地下都埋有20个钢制存储罐,地面则铺有160吨重的水泥混凝土,专门用来储存液态核废料。只可惜,苏联科学家低估了核废料的放射性。
某天,一个埋在地下8.2米处(原设计20米)的废料存储罐发生冷却系统故障,但工程师认为很快就要排放到湖中而并未处理。
1957年9月29日16时22分,马雅克基地因废料储存罐冷却系统失效,一个意外的火花引燃了硝酸铵和醋酸盐组成的放射性废物并引发大爆炸,但160吨被长期辐射污染的混凝土却掀开了容积300立方米、装有70-80吨核废料的地下混凝土罐,废弃内容物喷薄而出,被炸成粉末,地面上的三层建筑也被炸出一个大洞,相当于100吨TNT的核弹爆炸被抛洒到空中。
放射性废料电离产生的光穿透了天空,时而呈现强烈的红色,时而变成淡粉色、淡蓝色。爆炸产生的大量化学物质被抛升至1—2km的高度,以气溶胶、气体、悬浮液的形式释放到了大气中,形成体积庞大的辐射尘云。
1957年9月29日晚上,车里雅宾斯克州克什特姆的居民描述,自己正在门口做家务时,发现西南天空中出现了蓝色和红色的“极光”,那个方向是马雅克基地。
本来,由于废物存在高放射性,在衰变过程中会让自身温度变高,因此每个废物库(每个库中有20个罐)周围都建造了冷却系统。然而事故发生时,所在罐的冷却器已经处于故障状态,年久失修,无法再提供冷却能力。
爆炸发生后,大约90%的物质直接落回,但剩余放射性物质被雾化后,在大风的作用下快速向东北移动,10—12小时后散落物形成了一条长300公里~350公里、宽5—10公里的放射性窄带,即“东乌拉尔放射性痕迹”。
这次事故向大气层释放了约2000万居里的放射性物质,且大部分为半衰期长达28.8年的锶-90和30.2年的铯-137。车里雅宾斯克州、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和秋明州的部分地区都暴露于放射性污染下,影响面积达52000平方公里。
四、核灾难发生的处置后续和影响
爆炸发生后几天之内,善后清理工作就迅速的开展起来,于是有了上文提到的那一幕,同切尔诺贝利的清理过程一样,宠物被射杀,建筑被摧毁,土壤被更换。
事故发生一周后:
①有人全身肿胀,脸肿至肉膨胀挤压,几乎看不到眼睛;
②有的人嘴巴、舌头、脸颊遍布伤口,一开始是小的,后来愈变愈大;
③有的人一天要排便20到30次,排泄物中伴随着血和黏液……
出现这些种种“怪病”的人挤到这些地区的诊所中,然而诊所的医生也没有完全对症的治法。
事态严重,附近23个居民点约11000多人被迫撤离,但仍有近27万人暴露在“东乌拉尔放射性痕迹”下,放射性最严重的800平方公里。
放射性粉尘随风向一路向东方飘去,在秋明市遭遇东北强风后一直飘到在1080公里外的苏尔古特。按照通用说法,放射性粉尘飘到哪里就等于污染到哪里,好在剩下的粉尘被一场暴雨冲到各个湖泊中。
尘埃落定后,偌大片土地被划分为“一级军管”、“二级清空”和“三级非必要人员撤离”的三个封锁区,以“该爆炸事件与极光有关”为由清空了250平方公里内的所有人员,仅在一级封锁区留下一支救援队。
20天后,在1080公里外的苏尔古特地区,检测到高于正常水平3倍的核辐射。
这片区域从此禁止任何人进出,由于没有公开核事故和普及核辐射的危险,不少被强制撤离的居民又回到污染区继续生活生产。
五、核废料的随意处置,导致核灾难事态升级
考虑到核辐射对农作物和牛羊等生物的危害,1968年,苏联当局在东乌拉尔放射性痕迹区域建立了东乌拉尔自然保护区来进行伪装,禁止任何未经授权的人员进入该地区,以生态保护为名引导居民往圈外迁居。直到被隐瞒32年后的1989年,苏联才解密“克什特姆核爆炸”的部分文件,原来的保护区警示牌也被更换成核辐射警戒牌。
放射性废物除了被储存在地下的容器内,还直接排放进了附近的捷恰河中,1949年-1956年间,约有7600万立方米的放射性废水被排放进了捷恰河的生态系统中,让捷恰河的河水无法被饮用、灌溉。
时至今日,捷恰河的污染依旧严重,讽刺的是,2001-2004年,马雅克厂再度向捷恰河中倾倒了6000万立方米的放射性废水,2005年俄罗斯联邦检察院对马雅克厂的总经理提起刑事诉讼,但2006年诉讼便被取消,表面上的理由是国家杜马成立100周年而实行大赦,但对俄罗斯稍有了解的朋友应该都会猜到真实原因。
但是,被高度污染的捷恰河仍然不是这个地球上最为致命的地区,切尔诺贝利也不是;上文提到,放射性废水还被排放到了一个名为卡拉恰伊的湖中,但卡拉恰伊却是一个死水湖,在马雅克厂运行期间,该湖积累了高达6亿居里的长寿命放射性物质(特别是铯-137和锶-90)。
1962-1966年间,卡拉恰伊湖的水位大幅下降,大片湖底被暴露出来,随之暴露的还有致死量的放射性物质,苏联科学家们惊恐的发现,如果含有放射性同位素的粉尘扩散,可能会直接导致高达20000人的死亡,后续的影响更是不可想象,1967年,这确实发生了,但只有部分粉尘被吹到湖外;
1967年,湖的回填工作开始展开,1980年代,为了彻底解决该湖的问题,开始使用混凝土等固体物质进行回填;苏联解体后,西方记者来到卡拉恰伊湖进行采访,此时该湖积累的放射性物质已经少了很多,但仍然有1.2亿居里,只要在湖边待上一小时,就足以杀死一个人,也因此,这片区域成为了地球上最为致命的地区。
如今,马雅克核基地周围的区域被称为地球上污染最严重的地方,也被西方称为“地球的坟墓”(The Grave of The Earth)。
在1950年,捷恰河沿岸共有41个村庄,总人口约23500人,随着污染的加剧,苏联当局将这些居民重新安置,但和克什特姆核废料爆炸事故一样,苏联当局也并没有告知居民们搬迁的原因以及为什么捷恰河的河水不能再被饮用,并同时开展了对捷恰河居民的长期健康检测。
马雅克基地运作几十年间,发生过50次以上大大小小的核事故,也因废物处理不当对工人造成了巨大伤害。1990年,苏联生态最高委员会调查结果显示,马雅克基地运作40年中,约造成10000名员工因放射性物质染病,4000名员工因急性放射病死亡。
1992年,苏联卫生部生物物理研究所调查结果公布,在事故后的32年内,保护区内至少有8015人因核辐射而死,其中6000人死于辐射导致的癌症,主要集中在85公里外的特查河流域。根据走访,特查河流域至今仍有数千人生活,但他们再也不敢喝河里的水,更不敢吃河里的鱼。
2015年的一份报告显示,17435名1956年出生在当地的居民中,1933人患有癌症,绝大多数居民骨骼中积累了大量的锶-90,异卵双胞胎的出生比例也明显上升,一位曾经在附近村庄工作过的医生回忆道,她1981年刚刚在此工作时,立刻被超高的流产数量和四肢畸形、或是有其他缺陷的新生儿所震惊。
罗蒙洛索夫的父亲就出生在特查河边的玛雅克镇,苏联公开核辐射后全家搬到德国,和爷爷一样死于癌症。2013年时他冒着被辐射的风险回到镇里,发现整个镇子几乎保持着原样,在确认核辐射维持在0.42毫希弗左右(相当于乘飞机时的一半辐射量),罗蒙洛索夫才脱掉防护服进入一家超市里购物。
在苏联的隐瞒下,眼看着这场事故仿佛就要平息了。但在空气中蔓延的毒性物质并不会在短期内消失,还是触动了一些人敏感的嗅觉。
六、克什特姆核灾难后续仍然出现负面影响
终于,1958年年中开始,西方媒体出现了类似于“灾难性事件导致放射物质遍布苏维埃和邻国的天空”之类的报道,第一篇详细报道也出现在1959年3月17日的奥地利报纸“Die Press”。
然而,西方的核权威机构和美国中情局对这篇报道的传播进行了限制,原因是担心“破坏公众对于发展核能的支持”,毕竟此时核军备竞赛进行得如火如荼。最终在70年代末,在苏联异见人士、农艺师、生物学家卓斯·梅德韦杰夫的发声下,奥焦尔斯克核废料爆炸事故才为人所知。不过由于奥焦尔斯克是保密城市,此次核灾难以最近的城镇“克什特姆”命名。
根据国际核事件规模(INES)来衡量,克什特姆核事故的灾难指数达到6级,研究该地区放射病的俄罗斯医生估计,生活在捷恰河沿岸的人平均受到的辐射是切尔诺贝利事故受害者的4倍。1996年在克什特姆附近发现的“木乃伊”,虽然在最初被认为是外星人...,但也有人是克什特姆核灾难导致的...
马雅克的故事仍然没有结束,2017年9月,欧洲多地检测出空气中放射性物质的增加(主要是钌-106),经过一系列研究之后,欧洲多国的研究所怀疑,是俄罗斯乌拉尔南部的某个区域释放出了这些放射性物质,俄罗斯联邦水文气象与环境监测局也检测到南乌拉尔地区钌-106活性的增加。
特别是在车里雅宾斯克附近,钌-106的活性与一个月前相比增加了986倍,这一切都指向了当地的马雅克厂,但车里雅宾斯克当局和俄罗斯国家原子能公司均否认马雅克厂与该事件存在联系。
罗蒙洛索夫说的这场灾难,就是“全球五大核灾难”中排名第二的克什特姆核灾难。
1987年,马雅克核基地停止了武器级钚的加工生产,安全功能也已经在苏联时代结束时进行了重大升级,进入21世纪后仍在作为乏核燃料的处理厂运营。但一次核泄漏并不能让马雅克停下来,它的使命还没完成,至今仍为俄罗斯处理大量核废料。
随着全球核能利用的快速发展,核废料数量呈现爆发式增长。目前世界上约有12万吨高放射性核废料,且每年以7200吨的速度增长,其养护、运输、贮存和处理给有核国家带来了严峻挑战。全面提升对核废料的处置、监管和事故应急水平,是一个既紧迫又重大的现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