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视窗是诚信为本,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变...
内容提要:
日本虽然是世界上环境保护取得显著成效的国家,环境保护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为此,日本政府在实施《第三次环境基本计划》的基础上,制定了《环境立国战略》,提出了环境立国的目标和实现环境立国的政策取向,把环境保护推行了更高层次的发展阶段。
一、环境保护的成效与问题
(一)环境保护的成效
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高速经济增长暴露出严重的环境问题以后,日本政府和企业就采取了积极的环境保护政策和行之有效的具体措施。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日本不仅成了世界上公害限制最为严厉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环境保护取得显著成效的国家和环境先进国。
2.环境质量显著提高
由于主要污染物的排放得到控制,日本大气中二氧化氮、二氧化硫、一氧化碳和颗粒悬浮物等污染物含量都明显降低,环境标准达标率也逐年提高了。其中,一氧化碳达标率在1995年就达到了100%,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和颗粒悬浮物的达标率在2005年度也分别达到了99.9%、99.7%和96.4%。另外,随着工矿业生产排水中的水银、镉、PCB( ) 等有害物质的排放量迅速减少到环保标准以下,除海域的水质有所下降外,河流和湖泊的水质都明显提高了。1995—2004年,公共水域平均的环境标准达标率由72.1%提高到85.2%,其中,河流由72.3%提高到89.8%,湖泊由39.5%提高到50.9%,海域由78.6%下降到75.5%。从国际比较看,日本环境质量也明显优于欧盟各国。以河流水质为例,日本三大河流石狩川、筑后川和利根川的生物需氧量分别为由1990年的1.2mgO2/l、1.7mgO2/l和2.3mgO2/l,下降到了2004年的0.9mg O2/l 、1.5mgO2/l和1.4mg O2/l,都明显低于美国密西西比河的1.5mgO2/l、英国泰晤斯河的5.2mgO2/l、德国多瑙河的3.0 mg O2/l和法国卢瓦尔河的3.8mgO2/l。
(二)环境保护的问题
1.各方面环境保护发展不平衡
从各部门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变化情况看,产业部门特别是工业生产部门的排放量明显减少了,而电力、煤气等能源转换部门、家庭部门、事业部门、运输部门以及废弃物处理部门的排放量则依然是增加的趋势。1990—2005年度,二氧化碳排放量能源转换部门由678万吨增加到785万吨,家庭部门由1 275万吨增加到1743万吨,事业部门由1643万吨增加到2376万吨,运输部门由2 174万吨增加到2 568万吨,废弃物处理部门由227万吨增加到367万吨,分别增加了15.8%、36.7%、44.6%、18.1%和61.7%。可见,与产业部门特别是工业生产部门相比,上述部门特别是事业部门、废弃物处理部门和家庭部门在消除污染、克服公害方面的措施还是不够的。
2.公共水域的水质需要进一步改善
与大气质量的环境标准达标率基本上接近了100%相比,公共水域的环境标准达标率还停留在较低的水平,其中湖泊的达标率只为50%多一点,海域达标率虽然达到了75%以上,1995—2004年却下降了3.1个百分点。由于污水渗漏和化学农药使用等原因,土壤和地下水中的化学物质增加,地下水和土壤污染又成了新的环境问题。
3.企业防止公害的设备投资减少
1995-2006年度,企业防止公害的环保设备投资总额由4 098亿日元减少到1327亿日元,减少了67%以上。其中,除产业废弃物处理方面的设备投资有所增加外,其他方面的设备投资特别是防止大气污染的设备投资都大幅度地减少了。这种情况的出现,虽然与有害气体排放的增加已经基本上得到了控制、大气质量达标率也基本上接近了100%有关,但大多数企业在泡沫经济崩溃以来的经营萧条中无力增加环保投资或疏忽环保投资,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之一。
4.公害纠纷再次增加
由于环保设备投资减少和某些公害重新加剧,20世纪90年代前一度减少的公害纠纷就又出现了增加的趋势。1972—1995年度,全国各地方公共团体受理的公害纠纷案件由79727件减少为42701件,减少了46.4%。2003年度,公害纠纷案件又增加到67197件,比1995年度增加了57.4%,2004年度仍为65535件。尤其是大气污染方面的纠纷案件,2000年度以后甚至超过了以往的最高纪录, 2002年度更是多达27429件,2004年度仍达24741件,分别相当于1980年度9282件的295.5%和266.5%。公害纠纷增加虽然与国民环保意识增强、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有很大的关系,但前述企业忽视和减少环保设备投资特别是减少防止大气污染方面的设备投资,也无疑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二、人口减少时代的环境问题
自2005年日本迎来了人口减少的时代以来,伴随着人口的减少,少子高龄化的人口结构、地方人口过疏和“城市扩散”现象进一步发展,环境也受到了相应的影响。
(一)人口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人口减少虽然会减少资源和能源的消费,有助于减轻环境负荷,但从短期看,当前还没有产生这种效果。根据对47个都道府县人口增减与垃圾总产生量以及电力消耗量的统计情况看,两者之间还没有什么相关性。然而,从实际情况看,人口减少导致劳动力人口和消费者人数减少,使经济增长缓慢,财政收支恶化,从而减少了环境投资和环境技术研究开发,已经引起了环境效率性的下降。这意味着人口减少未必会自然带来环境的改善。
(二)少子高龄化家庭的影响随着少子高龄化的发展,老人家庭、夫妇家庭和独身家庭迅速增加了。结果,在澡盆、热水器、空调、电冰箱、洗衣机、干燥机、电视机等普及率提高的情况下,家庭的人均能源消费量就增加了。与此同时,家庭生活垃圾的产生量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都呈增加的趋势。根据前述表5的统计,家庭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速大大超过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增速,占排放总量的比重也趋于提高。今后,随着家庭生活方式的变化,对环境的压力还会增大。
(三)劳动力人口减少的影响劳动力减少的对策是提高生产性,而机械化、IT化则是重要而有效的途径,由此推动的技术革新,也有助于节能进而减轻环境负荷。然而,大量用机器代替人工劳动的结果,也会带来能源消耗的增大。另外,日本现在每年有上百万的高龄者退休,大多数企业都产生了技术、技能和经验传承方面的问题。2005年以来,包括一些知名大企业在内,不断发生了违反排水标准的严重事故,而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环境管理部门出现了人才断层的局面。
(四)人口过疏加剧的影响由于农村特别是内陆深山地区的人口持续减少,放弃耕种的荒芜土地日渐增加,森林、草地利用率也逐年下降,从而影响了生态平衡。特别是稻田的减少,已经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和生态平衡问题。与此同时,由于小学、幼儿园相继关门,公共交通等公共设施利用率下降,村落功能也日渐衰弱了。根据总务省的统计,1999年全国有2019个村落处于消亡的境地,2005年人口过疏地区有近10%的村落难以维持村落功能。
(五)城市扩散现象的影响所谓“城市扩散”,就是一些大中城市的住宅区从市中心向市郊扩散,再加上政府机构和医院等公共部门迁往郊区,从而出现了郊区人口增加而市区人口减少的现象,市中心普遍出现了一些人口密度低的街区。城市中心区的衰退产生了犯罪率增加、市民的地缘关系和生活共同体感情稀薄等各种各样的经济、社会问题。从对环境的影响看,人口密度越小,小汽车利用率越高,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就越多。由此,运输部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迅速增加,2005年度达到2568万吨,比1990年度增加18.1%,占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19.8%。另外,住宅向郊区扩散,增加了土地占用,加剧了土地污染和自然环境的破坏。城市扩散还导致行政成本增大,降低了环境效率,如青森市等大雪地区的城市,就普遍出现了郊区扫雪经费困难的问题。
(六)东京一极集中的问题大城市特别是东京人口过密,城市功能高度积聚在市中心区。这虽然充分发挥了公共交通的作用,提高了公共交通的利用率,但市中心却因建筑拥挤和绿地、水面减少而产生了新的环境问题。在盛夏炎热季节,新宿的气温高达33℃,比明治神宫中林地的25.5℃还高7.5℃。结果,东京市中心区为了消暑就不得不开空调,耗费了大量的能源。
三、第三次环境基本计划
(一)未来社会的目标日本政府在1994年12月制订《环境基本计划》、2000年12月制订《第二次环境基本计划——走向环境世纪的方向》的基础上,2006年4月又制订了《第三次环境基本计划——从环境开拓走向富裕的新道路》。第三次环境基本计划根据日本环境的现状与问题以及人口减少提出的新课题,以2050年为期限,提出了未来社会的目标、环境政策的基本方向和重点领域的政策措施。其中,未来社会的目标是:第一,实现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在保护健全、恩惠而丰富的环境的基础上,使每个国民都能够切实过上幸福的生活,并把这种幸福生活传承给子孙后代;第二,使国民在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都能够放心地、富裕地、健康地、舒适地生活,为子孙后代建设一个富于历史文化传统的引以为豪的密切联系的地域社会,扩大日本的国际影响。
(二)环境政策的基本方向
1.实现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坚持污染者负担的原则,扩大生产者的责任,充分运用各种经济手段,制定各种政策措施,提高环境效率,减小经济发展对环境负荷的压力。开发环境性能优越的技术和产品,开展新的经济活动,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从环境保护入手搞活地方,使各种行为主体相互配合、共同开展环保活动,推进地方社会的协调发展。调动全体国民的积极性,鼓励个人既追求富裕的生活,又注重环境保护。
2.从保护环境出发,保护可持续利用的国土和自然资源保持自然环境的多样性,使环境质量有质的恢复和提高,增大国土的财富价值。促进自然资源的再生,处理非法抛弃的废弃物。适应生物的特性,扩大野生动物生息和繁衍的空间,改善生态系统。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发挥农林水产业的功能,推进可持续利用的国土建设。振兴地域社会,改善城市结构,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地方城市。集思广益,制订共同开发和振兴地方的计划。
3.加强研究开发,把环境恶化防患于未然把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运用于环境保护,加强决策的科学性。以预防为主,制定防患于未然的政策措施,防止环境恶化。
4.发挥国家、地方和个人的积极性推进地方财政三位一体的改革,明确国家和地方公共团体的责任。充分发挥非政府机构和非赢利团体的作用,调动国民参加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切实加强政府和国民的沟通,吸引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环保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5.实施国际化战略以实现国际性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实施国际化战略。积极参与各种国际规则的谈判和制定。6.制定和实施长期性的政策措施制定2050年前的“超长期”环境规划,提高长期目标和政策措施的科学性。
(三)重点领域的政策措施
1.防止地球变暖主要政策措施是:切实实现京都议定书规定的2008—2012年削减二氧化碳排放量6%的目标;继续努力,争取制定中长期的减排目标;对地球变暖的影响采取及时的对策。
2.建设循环型社会主要政策措施是:建设资源消耗少、能源效率高的经济体系;充分发扬节俭的传统美德,发展循环经济;在制品生产阶段贯彻3R原则;建立高度利用和处理废弃物、实现循环利用的经济系统。
3.保护城市大气环境主要政策措施是:开展减小环境负荷的事业活动,改变国民的生活方式;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和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既防止城市扩散,又防止一极集中;减少大气污染和市中心高温的现象。
4.确保良好的水环境主要政策措施是:根据河流流域的特点,保护水质、水量、水生物资源和河岸环境,实现可持续的永续利用,建设人与家乡河相依为命的富裕地区;按河流流域制定治理规划,综合进行流域开发,提高河流发源地、农村、山村、城市郊区和城市市区的蓄水、渗透和含水能力;向世界传播治山治水经验,为解决世界水资源不足的问题做贡献。
5.减轻化学物质环境风险主要政策措施是:及时收集化学物质危害性和泄漏的信息,推广科学的风险评价方法;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在化学物质有害期间内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推进风险信息交流,争取国民的理解和信赖;加强国际协调,履行国际义务,充分利用日本的经验为世界做贡献。
6.保护生物多样性主要政策措施是:以各自然保护区为中心,建设国家级和地方的生态保护区;加强野生动物保护,强化外来生物对策;规范农林渔业活动,保护深山老林的原始风貌,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
7.按市场规则,推进环境保护主要政策措施是:及时提供商品和服务的环境信息,促使企业自觉采取环保措施;采取经济手段,强化环境保护的激励机制;建立环保型经营体系,提高企业和消费者的环境意识和环保能力;扩大政府的环境投资,发挥政府采购的作用,推进环境技术革新;加强环保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8.培养环保人才,推进地方振兴主要政策措施是:加强环境教育,推进环境学习,培养环保人才;健全环保组织,形成环保网络;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知识和特长,加强环保,振兴地方。
9.从长远考虑,加强研究开发和信息化建设主要政策措施是:根据《第三次科学技术基本计划》,重点推进环境领域的研究开发;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使所有人都能够及时而方便地获得必要的环境信息;在各种战略性决策中推广环境考虑型的思维方法。
10.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加强国际环境合作主要政策措施是:在全球、东亚地区和国与国之间的范围内加强环境协调,建立全球性环保体制,制定全球性环境规则;以东亚为中心,建立有效的环境保护机制,保护东亚环境,实现东亚的可持续发展;加强与国外各方面的合作,交流环境信息,开展国际间的环境研究;援助发展中国家的环境保护。
四、环境立国战略
(一)环境立国战略的提出 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在探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时,就开始考虑经济发展模式向生态型经济转型的问题,形成了“循环型经济”和“循环型社会”初步理念,为提出“环境立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奠定了理论和思想基础。2003年3月,日本政府制定了《循环型经济基本计划》,提出2010年度把环境生产性(GDP/自然资源等的投入量)提高到39万日元/吨(比2000年度提高40%)的目标。2004年6月,日本政府向在美国举行的八国首脑会议提出制定《3R行动计划》1的建议,为各国领导人所采纳;2005年4月和2006年3月,主要国家先后在东京召开部长会议和高官会议,讨论了共同推动《3R行动计划》的有关问题。以此为基础,2006年7月在俄罗斯召开的八国首脑会议就进一步推动《3R行动计划》达成共识,决定适时制定体现资源生产性的计划目标。2007年6月,在德国召开的八国首脑会议再次讨论了地球温暖化对策,决定继续推动《3R行动计划》,实现2050年削减温室效果气体排放的目标。鉴于2008年将先后在神户和北海道举行八国环境部长会议和八国首脑会议,日本建议这两个会议进一步讨论推动《3R行动计划》的问题,并制定环境生产性指标,定期检查各国的达标情况。为进一步强调环境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把循环型经济提到新的战略高度,并迎接北海道八国首脑会议的召开,日本环境省在中央环境审议会(环境大臣的咨询机构)建立了“21世纪环境立国战略特别部会”,负责讨论地球环境的现状和今后的政策取向,研究和制定日本的环境立国战略。2007年5月29日,21世纪环境立国战略特别部会向内阁会议提出了制定《21世纪环境立国战略》的建议。6月1日,日本内阁经济财政咨询会议正式审议通过21世纪环境立国战略特别部会的建议,公布了《21世纪环境立国战略》(以下简称《环境立国战略》)。由此,日本环境保护就被推向了一个更高层次的发展阶段。
(二)环境立国的目标和政策取向《环境立国战略》在分析地球环境现状和课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环境立国的目标和实现环境立国的政策取向。其中,环境立国的目标是:创造性地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即建立一个“低碳化社会”、“循环型社会”和“与自然共生的社会”,并形成能够向世界传播的“日本模式”,为世界做贡献。实现环境立国的政策取向是:充分利用现代和传统的技术,建设美丽的国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把环境保护和搞活地方作为两个车轮,一起推动经济增长;推动日本与亚洲和世界的共同发展
(三)实施环境立国的8项战略措施《环境立国战略》确定了今后一两年内重点实施的8项战略措施:
1.在防止地球变暖方面发挥国际带头作用为实现2050年全世界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减半、建设依靠创新技术的“低二氧化碳排放社会”的长期目标,要坚持2013年以后建立国际环保制度的“3R原则”,开展落实京都议定书的国民运动,完善实现京都议定书减排目标的政策措施,向国际社会提出新建议,为建立国际环保制度做贡献。
2.保全生物多样性,继续享受和传承大自然的恩惠呼吁世界各国依靠与自然共存的智慧,实现经济振兴和社会发展,共同建立与自然共存的社会。与此同时,综合评价日本生物多样性的现状与问题,制定长期规划,使之家喻户晓,建设一个世世代代都能够充分享受大自然恩惠的富裕而美丽的国家。
3.贯彻3R原则,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循环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循环经济基本计划》,采取必要的措施,贯彻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的原则,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开拓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为防止地球变暖做贡献。
4.充分利用克服公害的技术和经验,开展国际环境合作针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东亚各国环境保护方面的问题,充分利用日本防止公害的技术和能源技术,开展国际环境合作。
5.以环境、能源技术为中心,实现新的经济增长进一步研究开发节能技术、生物能源技术、原子能技术等能源技术,在开展创造性技术革新的基础上,创造新的环境技术,开展环境经营,使环境保护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6.充分享受大自然的恩惠,创造充满活力的地方经济社会根据各地区乡村、城镇、河流、森林等方面的特点,使乡村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使城镇充分考虑环境因素,使河流沿岸生机盎然,使森林茂密成片、郁郁葱葱,从而使国民充分享受大自然的恩惠,共同建立充满活力的美丽的地域社会。
7.培养人感受环境、考虑环境、保护环境的自觉意识加强国民环保教育,提高国民环保意识,培养热爱环保事业、具有丰富环保知识、乐于为环保事业奉献的环保人才。充分发挥环保人才的积极性和聪明才智,把地方开展的富有成效的环保活动推向全国,推向亚洲和世界。
8.建立实施环境立国战略的市场机制按市场经济规则,客观分析环境保护政策的成效,进一步扩大政府采购,强化环保激励机制,使企业和个人自觉地参与环保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性和聪明才智。
主要参考资料:
1.[日]内阁府:《第三次环境基本计划——从环境开拓走向富裕的新道路》,2006年4月公布。
2.[日]内阁府:《循环型经济基本计划》,2003年3月公布。
3.[日]内阁府:《21世纪环境立国战略》,2007年6月1日公布。
4.[日]环境省:《2006年环境白皮书》,2006年6月发行。
5.[日]环境省:《2007年环境、循环经济白皮书》,2007年6月发行 。
6.[日]总务省统计局:《2008年日本统计年鉴》,2007年12月发行。
7.[日]总务省统计局:《2007年日本统计》,2007年3月发行。
8.[日]总务省统计局:《2008年世界统计》,2008年4月发行。
刘昌黎,东北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上海合作组织与东亚一体化研究基地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