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视窗是诚信为本,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变...
1 世界上没有能均匀扩散的能力,海洋是有海流的,在短期(几年到几十年内)扩散主要沿着海流扩散。海流速度是每小时几公里量级,一年左右就会扩散到几千公里。侧向扩散慢一些,但是几十年也能扩散这么远。
扩散还要看元素的溶解度和生物吸收性。一些铜铁之类的可能很快就沉淀到海底了,永远只祸害排放口周围上百公里的地方。钠钾氮之类的借助生物可能比比海流还快得多。
核污染水中重元素里,放射性元素占比较高的大多数是铯以上元素(稀土元素),溶解度都非常好,生物相容性这个我不懂。
理论上经过化学,物理处理(沉淀,蒸馏)可以选择性地把危害最大的一些轻元素(比如碘)去掉,但是现在第三方检测的结果是对东电是否进行了处理并不乐观。
2 一旦扩散,要看具体污染数量。核废料和核处理水,里面的放射性相差几万倍。含核废料的污水,里面的干重部分和含水部分,通过稀释可以相差百万倍甚至更多。
如果只讨论干重部分,经过燃烧的核材料,同等重量其污染比任何化学材料都高,而且无法通过化学方法消灭。因为核力比化学力要大几亿倍。
3 不同元素的放射性和扩散能力,毒性是不同的。
放射性指总放射能量,这个一般规律是原子序数大的更容易有放射性。如果是体外辐射,还有放射类型的区别。beta放射性就是电子,穿透性差,甚至有用这个做小型灯的。alpha就是氦原子核,能轻松穿透十厘米的塑料板。gamma射线和中子辐射就论米了。
但是一般情况下辐射比较糟糕的是内辐射,也就是进入了人体。硫碘和钾钙,以及类似元素的放射性同位素会被人体高效吸收直接作用于甲状腺和各种内分泌系统。氘也算,不过氘放射性属于不厉害的。碳氧氮磷没听过有什么厉害的高浓度同位素。
放射性还有半衰期的问题,每过半衰期辐射量减半,指数衰减。十个半衰期后是千分之一,二十个后是百万分之一。半衰期长,则辐射量小,但是难去除。半衰期短,则放射性大,但是消失快。
刚经过核爆,需要担心很多短周期同位素(所以要立刻服用碘片)。但是污染排放,最需要担心为期几个月到几年的那种。
放射性中,铯以上的稀土元素更容易有放射性。
4 最后还要考虑生物富集作用。比如有机汞,日本曾经爆发过的水俣病,其原因很可能是生物富集了汞,使得生物体内的重金属浓度达到了环境的几亿倍。孟加拉,中国南方的砷污染,也是因为水稻的富集。
不同生态链位置的鱼,浓度不一样。海带之类的可能几百几千倍,小鱼更高些,肉食性鱼比如鲨鱼鲔鱼就可能飙到千万倍了。
5 东电现在的核污染水,是几百吨重度污染水经过稀释后的结果。源头的干重大概就是那个反应堆里面的几百公斤铀。折算成汞的话,大概相当于几十万吨汞,现在人类每年排放汞相当于千吨级,相当于人类汞排放量的几百年。
要说海产品都一下子不能吃了甚至发光料理,不至于。盐更不至于,现在盐大多数是陆地的,还要提炼里面的钾肥呢。但是短期内的海产,特别是肉食性鱼类,还是要谨慎的。考虑到铁钙之类的易沉淀元素,排放点附近的谨慎时间应该更长。纯粹海水是没啥影响的。
就好比有人在你楼顶的自来水塔撒尿,真要说,理论上水质还是在安全标准内的。
但是你说没影响,这么说吧,有人对光脚踩酸菜都受不了,可理论上酸菜污染还没这个狠呢。
=…………原答案…………=
因为核废料的辐射量不是线性增加的,是指数增加的。核力比化学能也就是高1百万倍。
这么说吧,一般毒性物质稀释到ppm,也就是百万分之一左右就差不多可以认为几乎不起作用了。相当于一立方米废料,稀释到100米的立方体,了不起一个立方公里水就肯定没事了(一个水库)。
核废料呢?需要稀释到10^-12以下,一万亿分之一,也就是一个立方米的放射性废料(几吨重)稀释到10公里宽的一个立方体或者200米深5000平方公里(或者18米深的渤海大小),方圆七十公里的海水都不能喝不能洗。
然后,海洋生物会将辐射物质富集几万(小型鱼)到一亿倍(大型肉食鱼)。请再乘以300倍。我们的大陆附近海洋大约只有不到一公里深,换算成均匀稀释大约一万公里见方1公里深的海水(整个太平洋)才能保证里面吃的肉食性鱼类(鲔鱼鲨鱼)百分百安全,一千公里以内的(相当于整个黄海加南海)带鱼三文鱼不能吃。
再最后,海水不是均匀的,是有洋流的,洋流绕地球一圈要好多年。
洋流一般每小时几十公里速度,所以稀释到洗脚没问题要一两天,带鱼没问题要一个月,鲔鱼没问题要一年。所以一吨核废料下海,一年太平洋的鲔鱼就不能吃了。丢个几百吨下去,几百年以内都别想吃了。
当然,核废料整吨的进海水还是比较难的,现在泄漏的也只是废水而已。全世界现在每年排放汞两千吨左右,也不过相当于排放了2公斤纯的核废料。
所以千万不要干傻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