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视窗是诚信为本,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变...
课题是《光合作用》(北师大版初中生物七上)。根据教材的编排,本节内容需要三个课时:第一课时,以柳树生长之谜学习光合作用发现史;第二课时,尝试设计实验探讨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产物、场所;第三课时,实验观察叶的结构,从结构与功能观深度认同叶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本文是对第一课时光合作用发现史的教学反思。
结合自我评价和课堂重构,本课的教学反思如下:
一、教学目标达成度
在小学阶段及日常生活经验中,学生对光合作用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但对于光合作用发现过程中的科学探究的思路、方法缺乏理性认识。因此,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
通过分析柳苗生长之谜的探索历程了解光合作用的发现简史,初步了解科学发现的螺旋上升过程,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明确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产物、场所。
从课堂评价和课后反馈可说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达成度较好。
二、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差异及原因。
1.导入。本节课的导入方式是情境导入。教师出示组图:种子→幼苗→结实的成熟植物体,提问:植物生长发育需要哪些物质?这些物质是怎样形成的?
2.活动设计。本节课以时间为轴设计了分析海尔蒙特实验、分析普利斯特利实验、分析英格豪斯实验、瑟讷比埃和索绪尔实验、萨克斯实验、恩格尔曼实验共计6个活动。通过分析海尔蒙特的实验,再次强化单一变量在对照实验中的必要性,明确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水是重要的原料。通过分析普利斯特利、英格豪斯的实验,再次强化对照实验中的无关变量相同且适宜的原则,明确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发生了气体变化。通过分析瑟讷比埃和索绪尔实验,明确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变化的气体成分是氧气和二氧化碳。通过分析萨克斯的实验,明确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水、气体变化的同时,产生了淀粉,是淀粉的积累使得植物生长、重量增加。通过分析恩格尔曼的实验,明确这一系列变化在细胞内发生的位置是在叶绿体,同时强化实验材料的选择对实验成功的重要性。最后,再次以时间为轴综合分析系列变化中的原料、条件、产物、场所,概括光合作用的定义。
从课堂反馈来看,学生参与积极性很高、思维非常活跃,且有一定深度;在活动中,学生感知了科学发现的螺旋上升过程,能够遵循实验设计的原则分析实验并得出结论,然后产生新问题,继续分析新的实验,最后综合所有实验结论后能准确说出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产物、场所。
三、 教学中的亮点、缺憾及原因。
本节课我认为处理的比较好的地方有:
第一,凸显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第二,系列活动重演了科学发现的螺旋上升过程(产生问题——实验探究解决问题后产生新问题——继续实验探究解决问题——不断地解决问题和产生问题最终提炼知识)。第三,在重演光合作用发现史的过程中,体验科学家们的思考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证的科学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