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视窗是诚信为本,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变...
大家好,我是莎莫。
福岛核污水最终排向大海,虽然已经从最热门的新闻话题榜消失了。
但这件持续百年的世纪级环境生态灾难带来的深远影响,足以在数以亿计的几代人的历史里投下阴影。
■德国海洋科学研究对核污染水扩散速度和影响的模拟效果图,从图中可见,放射性物质会随着时间持续扩散,进而蔓延至全球海域。 图源:
事件刚发生时,我正带队一群青少年在湘西参加研学营。在各种短视频轰炸下,就连当地司机都连夜告假,开车回乡镇老家排队抢盐,一个通宵后,终于在早上6点多抢到了几包盐。
成年人尚且如此,何况孩子们。
原本因为活动兴致高昂的同学们都由此变得垂头丧气,皱着眉来问我,好笑中又透露出一丝丝伤感:
「老师,你说世界都这样了,能不能让我们平安活过18 岁?」
这样的大事件,不仅存在于新闻中,也已经波及了日常生活。这样的大事件,每个人都在不停地吸收信息,形成观点,与其他人讨论。
可以想象,核电站事故这种级别的灾难及其引发的激烈冲突争论,会在孩子们心中引起许多困惑。
■昨天去吃日料,每户都有着这样的声明。
如何让自己不被过量的信息压垮,不在铺天盖地轰炸的言语下感到绝望?
虽然成长的过程就是接受世界不完美的过程,但是要消化灾难事件同时还要面对观点的巨大分裂,就算是成年人也难以承受,何况是小孩。
如如何跟孩子讨论核污水的排放,既投入感情又不带偏见,鼓励他们思考又不强迫他们接受与大人一致的观点,并不容易。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分子遗传学博士、牛津大学生理解剖与遗传系博士后的孙欣,在《三联少年》写下了这份手把手攻略,周末可以跟孩子们聊一聊。
■福岛核废水排放问题在日本民间也引起莫大反弹,图片来自BBC。
跟孩子聊的第一个问题:
福岛事故是天灾还是人祸,可以避免吗?
为什么没能避免?
2011年,日本发生了史上最强的大地震。
这是天灾,9级地震释放了巨大的能量,甚至使地轴发生了偏移。
地震触发了大海啸,浪高达到40米,日本东部广泛受灾,甚至波及了太平洋诸岛和美国加利福尼亚。
海水漫过了核电站的防护墙,淹没了反应堆的冷却设备。
反应堆虽然已经停机,但是因为失去了冷却水,反应堆的核心最终熔化,并引发了氢气爆炸。
■海啸越过海堤击中了核电站。
虽然史无前例的地震和海啸是天灾,但福岛核电站堆芯的最终损毁却是本可以避免的。
海啸之后的一系列紧急措施,因为错误和延误没能起作用,导致了最终的爆炸。
如果这些紧急措施有效,也就没有后续的灾难了。日本是个火山地震多发的国家,虽然地震不能预料,但地震风险本应考虑在内。
核电站这样的关键基础设施,设计时就要准备许多应急预案,防范极端的情况下可能出现的安全风险。核电站损毁到无法挽救的地步,主要是因为该准备的没有准备好。
跟孩子聊的第二个问题:
核污水排放会对生态造成无可挽回的影响吗?
人们对核污水的排放持有各种激烈态度,从完全支持到彻底反对都有,而且各种观点都号称自己有科学的证据作为支持。
但是在这个时刻,排放刚刚开始,我们其实不能预测环境后果,因为它还没有发生。现在人们拿来讨论的各种测量数据,都来自排放前非常有限的样本。
核污水排入大海后对生物环境的影响,需要长期的监测。
人类历史上的各种污染事件,都是在长期监测后才有结论。存在于环境中的化学物质可能沉积在局部海底,也可能在食物链中汇集,我们暂时不可能一清二楚。
过几十年后,就会有更为可靠的数据,来佐证这场灾难。
■海啸导致核熔化和多次氢气爆炸。图源见水印。
跟孩子聊的第三个问题:
为什么人们在惊慌中抢盐?
人在巨大的危机感中会有“做些什么”的冲动,这种冲动未必合理,但是可以理解。
盐来自海水,人们认为海水不再安全时,盐也就不再安全,所以人们大量购买现在市面上的盐,希望能撑过这场生态危机。
理论上来说,核污水经过处理后,只有氚元素会被排入海中,而氚是水分子的一部分,不会进入食用盐;即使处理效果不好,没能全面清除的放射性元素如铯137等可能沉积在海底,对海床生物造成影响,但进入食用盐的可能性也不高。
人们抢盐尤其是加碘盐的另一个原因是摄入碘可以阻止有放射性的同位素碘131进入甲状腺,但普通的加碘食盐浓度远远达不到要求,抢碘盐没有什么用处。
■香港的盐也被抢购一空。
跟孩子聊的第四个问题:
核电安全吗?
必须承认,这不是第一次严重的核电站事故,可能也不是最后一次。
因为核能的威力实在太过巨大,人们一直对核电站有先入为主的疑忌,对火电风电水电则没有,虽然燃煤发电也会释放污染气体和微量的放射性元素。
即使核电站的运行足够安全,核废料的处理也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然而世界在发展,发展的世界需要越来越多的电能。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不可再生,化石能源带来的环境问题也很严重。
核电站技术也一直在进步,现在的核电站比以往更安全。
同时,更多的新型发电方法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旅行中,我们会看到田野中矗立着高大的风力发电机,许多住家的屋顶都安装了光伏面板。
人类发电和储能的方式越来越多,越来越细,丰俭由人。
因此,在世界范围内,核能还是一种必需的而且足够安全的能源,但人们对核电的依赖也在减轻。
■神剧《切尔诺贝利》
跟孩子聊的第五个问题:
生态灾难一场又一场,人类要完了吗?
人类一直都在追求更丰富更方便的生活,这种追求促使人类社会不断地创新,但有时也会体现为不顾明天的贪婪。
自有历史以来,人类跌跌撞撞,犯过许多严重的错误,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但是最终都走过来了。
但地球并不只属于人类,因为人类的冒进和贪婪,许多动植物不再继续存在于地球上。
人类总是在危机和解决之道之间曲曲折折地前进。
在眼下,气候危机是丝毫不亚于核污水的大问题,每年全世界的人口都在经受着极端气候带来的极端体验。
■图片来自联合国官网。
生态危机让人日夜担忧,也让人奋起,作出实实在在的改变:自行车取代汽车,新能源取代旧能源。普通人作为消费者,被诱导买买买的时代已经结束了;现在,每一个普通人都在参与决定地球的未来。
这个世界上永远会有危机,每一次危机到来,我们都要经历海量的信息轰炸和辩论争吵。
如何让自己不被过量的信息压垮,不在铺天盖地轰炸的言语下感到绝望?
这不仅对孩子很重要,对大人也很重要。我们正在逐渐摆脱简单的观点站队,而是在讨论中不断吸收不断修正对事件的认识。(作者:孙欣,多伦多大学分子遗传学博士,牛津大学生理解剖与遗传系博士后。研究方向是心脏发育及再生。本文原发表于「三联少年刊」)
■事故之后日本当局对平民进行了受辐射程度测试
《三联少年》新学年征订了!
斯坦福大学教育学教授威廉戴蒙认为,青少年成长的关键问题,是无意义,他们的人生没有方向。
9-16岁是人生中的里程碑阶段,各种困惑会扑面而来。学业竞争空前激烈,人际关系复杂难解,外部世界变幻莫测。
关于未来,我们唯一能确定的是它的不确定性。
既然如此,我们能为孩子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帮助他们发展一些应对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的关键能力和品格,比如好奇心、求知欲、批判性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创造能力等。我们希望他们心智灵活,情绪稳定,无论遭遇怎样的苦恼或忧患,总是找到内心的力量。
正是出于这样的愿望,《三联生活周刊》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于2020年创办了国内第一本针对9-16岁人文思维启蒙的青少年杂志——《少年新知》。
在将近3年的时间里,已经推出20期杂志,主题涉及时间、魔法、友谊、家庭、偶像、未知、运动、冬日、海洋、倾听与表达、网络生存、历史、成长的烦恼、微观世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