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视窗是诚信为本,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变...
大专题独家策划:日本核废水入海专题素材解读与运用◇徐建华卷首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写道:下水道,是一座城市的良心。如果“试”说新语,是否可以说,日本不顾全世界人民反对和抗议,肆无忌惮将核废水排海,将海洋当做自家的下水道,是一个国家的良知的泯灭,底线的缺失,责任的丧失?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饱受核打击的国度,却没有“因为淋过雨,所以更懂得为他人打伞”的善念和同理心,明知核污染致命的危害,却一意孤行,公然违背生态伦理,违背过即公序良俗,践踏公理与正义,使海洋上空笼罩着挥之不去的核阴影。对此,义愤、声讨毫无疑问成为主流之音,但批评、疑问、辩驳的声音也混杂着难辨真假的消息传播,还有不置可否的看客的沉默。核污水入海,公共舆论不可避免地被强烈情绪裹挟,但是这作为一个可能给海洋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持续性影响的事件,值得更多深入的讨论。 焦点1:核能开发 “在切尔诺贝利,人类把自己赶出了大地。”一名法国漫画家结束切尔诺贝利之旅后,曾在作品中这样感叹。35年后,面对日本决定把福岛核污染水排入海洋的阴影,人类是否应当从历史悲剧中汲取教训? 核能对于人类来说,既是一种巨大的资源,也是一个随时会爆炸的不定时炸弹,我们不能否认的是核能在多数时候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福音,不过核能的负面功效我们也要清楚,核能如果被用在不好的方面,让人类重回原始时期,大概只是一秒钟的事情。
和平安全利用核能关乎全人类福祉,容不得一丝懈怠。愿切尔诺贝利之殇不再重演,愿此次核排放能悬崖勒马,愿人类以担当和勇气,守护我们唯一的地球家园。素材眼“死亡之城”切尔诺贝利:人祸酿成史上最大核泄漏事故 美国HBO电视网的5集迷你剧《切尔诺贝利》从5月6日开播后便口碑爆棚。在人们谈“核”色变之际,它让33年前那场黑色的核泄露记忆再度开启。时至今日,切尔诺贝利方圆30公里大部分地区仍人迹湮灭,故有“死亡之城”之称。1977年建成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被视为苏联强大的象征,其安全性能号称当时世界之最。1986年4月25日晚,核电站操作员违反指令,错误地将所有安全系统关闭,致使人类迄今唯一的7级特大核泄漏事故爆发了,其辐射量相当于500颗美国投在日本的原子弹。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表示:“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导致33万多人被迫离开家园,数千名儿童罹患甲状腺癌,上百万人生活在对自己健康和生活的忧虑之中,其影响持续至今。”据专家估计,完全消除这场浩劫的影响最少需要800年,将经过整整40代人。 1990年,切尔诺贝利核事故4年后,民众手持圣像,仍在为受害者祈祷日本的核能开发如何一步步地演变成一场大败局? 近日,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启动核污染水排海,引发了多方关注和抗议。
迄今为止,日本的核电已经发生了多起事故。福岛的核电站事故从开始到现在过去了六年多,依旧无计可施。 日本开发原子能的“最终目标”以及当初一直提倡建设的增殖反应堆,不仅在经济上不划算,而且操作上存在诸多技术困难。因此,日本以外的国家很早之前就已经放弃了类似的计划。 尽管如此,日本政府仍然想通过增殖反应堆建设计划与再处理来为核燃料循环政策延长寿命。一个原因在于,一旦做出放弃的决断,那么现在各家核电站手中使用过的核燃料将全部变成“废弃物”,电力公司的资产就会锐减。另一个原因在于,政府不想放弃之前提到的由少数政治家与外交官一直在谋划的潜在核武装路线。主题速写 让科技福祉人类核能有时像马戏团里的猛兽,听话时让人感到其乐无穷,而一旦失控,后果不堪设想。”瑞典核物理学家帕克金森曾这样比喻。诚哉斯言,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给人类带来了希望,但也打开了潘多拉魔盒,稍有不慎,将给人类带来梦魇和灾难。35年前的切尔洛贝利之殇,挥之不去;35年后的今天,核阴影又一次笼罩在世界上空。面对核污染,当然不能因噎废食,唯有践行科技、生态伦理,以严谨的科学精神、敬畏的态度筑牢屏障,手握科技双刃剑的剑柄,才能善用核能力量 赋能美好生态,使科技向善。
焦点2:国家责任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资源的宝库,是全人类赖以生存的蓝色家园,一旦破坏,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而日本从一己私利出发,以邻为壑,将核污染风险转嫁给世界和全人类,是极其不负责任的行为,是对人类的犯罪。 素材眼日本的“划算”是全世界的“代价” 日本政府24日开始将福岛核污染水排海,启动了日本蓄意“加害”海洋环境的序幕。这一过程可能长达数十年,对海洋和人类健康带来的风险不可预测、不可把控。这一计划的正当性、合法性、安全性、长期可靠性始终备受质疑。日本政府精心安排的国际原子能机构评估报告并未能打消国际社会和日本国内的疑虑和担忧。长时间、高流量、大范围向海洋排放核污染水是史无前例的事,谁也无法准确“预测”会带来哪些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