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视窗是诚信为本,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变...
应人民需求而生,因国家发展而兴。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从黄浦江首座悬索桥到长江口上跨东海大桥匝道建设,从海口临空经济区到雄安新区容易线,从松浦大桥更新到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地下空间……上海建工集团旗下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深入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建院66年来,在服务国家与城市发展中,用自己的文化基因、绣花精神、创新实践,履行建设“人民城市”的宗旨,为提升城市生活品质做出贡献。
2019年,市政总院营业收入突破百亿元新高度,提前完成了“十三五”规划主要经济指标。这并非一日之功,而来源于企业闯出的一条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之路。
闯劲,意味着绝不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不论是发展攀新高,还是技术新突破,市政总院——这支从1954年走来的“国家队”,始终饱含着人民情怀,践行着初心使命,以一脉相承的闯劲,不断推动企业改革发展提档升级。从一家只有3个专业的工程设计单位,发展成为专业齐全,涉及规划、工程设计和咨询、工程建设总承包及项目管理全过程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在各个领域屡创“中国第一”“世界之最”。
在今年的疫情冲击下,市政总院众志成城,联防联控,跑出复工达产“加速度”。上半年企业发展各项指标稳中有进,进中提质,将确保高质量圆满完成“十三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
更聪明,更敏捷,让城市更智慧
城市管理运行转型、新基建发展风口,助推市政总院开辟新赛道。
“智慧”成了近年来重点业务的关键词。以智慧市政行业为核心,市政总院形成了以智慧交通、智慧水务、智慧公安为龙头,涵盖智慧合杆、智慧管廊、智慧城管等多个领域的全过程服务体系。
一个不一样的市政总院形象,逐渐清晰。它更聪明,更敏捷,也更高效。
机器人巡检污水厂
破解密闭空间巡检难题
上海污水厂运维今年迎来变革——机器人也能参与巡检了。今年,由市政总院主导研发的智能巡检机器人系统在地下污水处理厂生物反应池取得成功应用。
国内污水厂出现地下化、加盖化的发展趋势,随之带来管理难题——地下化、加盖化的生物反应池存在人工巡检困难、无巡检设备可用的情况。
“这套机器人系统首次采用智能辨识技术观察生物反应池水面曝气状况。”市政总院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编程指令,机器人可在生物反应池盖板下逡巡,智能判断曝气均匀性、强弱度和曝气器完好率等指标并生成巡检报告。
相比人工巡检,智能巡检机器人系统具有观察范围广、准确度高、无人身安全隐患、视频可回溯等优点。也就是说,在巡检过程中,机器人可以实现全程无人工干预,而且能避免人身安全隐患。
与此同时,通过精密设计,提高机器人抗腐蚀、抗潮湿的能力,机器人采用整块铝合金车铣打磨而成,并涂有防腐涂层,密封性极好。导轨采用免维护设计,保证其在生反池内部恶劣环境下长时间正常使用。
这套机器人系统,填补了生物反应池曝气无人巡检技术的空白,解决池体加盖后巡检难题。它还具备自主学习能力,该系统可自动对智能曝气分析结果进行修正,并更新完善判别标准库,使分析结果不断精确化。该系统不但适用于国内污水厂,还可用于综合管廊、生产车间等类似工况场景,应用范围广,前景相当广阔。
自动驾驶公交亮相
上海首批智能网联公交路线启动测试
无人驾驶一直是备受瞩目的热点。近日,由市政总院设计的临港新片区环湖一路智能网联公交及智慧道路测试示范线启动测试。
环湖一路总长8.5公里,是上海市首批发布的智能网联汽车开放测试道路。这条道路,在全市具有特殊性:通过道路数字化、智能化、网联化升级改造,它将打造“车-路-云”一体化智能网联公交测试线,推动车路协同应用的测试和示范。
和普通道路不同,环湖一路融合视频信息等多源信息,打造全息感知交叉路口,可以有效提高交叉口通行效率、改善行人过街的安全、为智能车辆主动提供路侧交通信息。
与此同时,环湖一路综合车路协同、V2X等技术打造了公交及特种车辆的优先通行、自动驾驶汽车与周边环境的V2V、V2I、V2P通信;还将完善数据采集和数据挖掘,利用运行大数据建设新片区智能网联及自动驾驶数据中心,在量化分析的基础上开展行业标准制定,结合环湖一路旅游观光线推动自动驾驶公交的示范运行。
启动测试,只是智慧公路建设的最初阶段。市政总院表示,接下来将通过团聚智能网联、智能车辆、人工智能及智慧交通等产业,赋能临港新片区智慧交通乃至智慧城市,引领新片区新基建建设。
随着环湖一路智慧交通示范区的进一步实现,将为包括智能网联、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内的临港新片区研发、示范应用和推广,提供更完善的实践平台。拥有专业智能基础设施研究和设计团队的市政总院,还担纲了全国首条开放道路自动驾驶的智慧公交EPC工程——湖南湘江新区智慧公交示范线。
168小时!
白龙港污泥项目通过性能考核
——聚焦科技创新,强化服务人民城市的支撑力
白龙港、石洞口污泥二期EPC项目,建成后将处理全市中心城区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污泥。由于疫情影响,外方调试指导人员无法到场指导,给调试工作带来了重重困难。大事难事看担当,危难时刻显本色,技术团队反复研究,自力更生,终于克服困难,通过了168小时性能考核,完成了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外方人员知悉项目进展情况后,不断发来了“不可能”“赞赏”的感叹。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创新是发展动力之源,持续做优做强,唯有不断创新。市政总院始终秉持‘科技兴院’,66年孜孜以求于技术创新,为企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撑力。”市政总院董事长周军表示。
坚持创新的核心地位。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创新摆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机遇青睐有准备的人,市政总院始终将科技创新作为立身之本,拥有让技术保持领先的觉悟和与之配套的创新机制,确保在关键时刻把握住机遇。
市政总院实施“大科技”战略,“十三五”期间,制订三年科技发展行动计划和实施纲要,基本形成“点、面、体”结合的“金字塔式”科技创新体系。又根据专业种类和市场趋势,有的放矢成立了预制装配、智慧水务、城市内涝防控、海绵城市建设、综合管廊、污染场地修复、城市地下道路、综合交通枢纽、村镇建设、数字工程等10多个技术中心。
优秀的创新成果,必须经过市场淬炼,得到百姓口碑,方能成长为市场标杆。市政总院坚持加强创新成果产业化,建立健全成果产业化机制,将科创果实播撒到全国各地,紧贴生产经营和市场需求,把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量。
上海白龙港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除臭工程中,市政总院创新除臭技术,打破除臭效率天花板,并将这项技术转化为成熟产品,复制推广到全国,足迹遍布苏州、杭州、萧山、郑州、重庆等地,成功实现从“SMEDI设计”到“SMEDI制造”。
市政总院打造生态环保的地下污水厂,上海泰和污水处理厂是目前国内建设标准最高、工程规模超大的全地下式污水处理厂之一,污水及污泥处理标准高,其污水、污泥处理设施均位于地下,上部空间为开放式的公园绿地,为市民提供娱乐、休闲和活动的场所。
深厚的科研实力让市政总院的科技“荣誉墙”愈发闪亮。“十三五”期间,《大型污水厂污水污泥臭气高效处理工程技术体系与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荣获上海市技术发明奖1项和科技进步奖6项。标准编制上,立项国家标准12项,其中主编6项,行业标准1项,地方标准8项。市政总院设计牵头施工总承包项目——白龙港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除臭工程,获得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的最高奖项——詹天佑奖。
坚持人才是发展基石。先进技术离不开人才支撑,一路走来,市政总院坚持培育高端人才,涌现了一批卓越的工程师团队,以及以中国工程院院士林元培为代表的高端领军人才。
“十三五”期间,市政总院不断深化改革人才发展机制,积极建设系统性和导向性的人才培养体系,集聚起一批能引领行业发展、具有国际视野和产业化能力的人才队伍。员工总数从2015年的3500多人增长到5300多人,“全国化”员工已达到1700多人,服务全国城市建设的能力显著增强。总院桥梁专业总工程师、桥梁专业领军人物马骉,总院道路交通专业总工程师、道路交通专业领军人物王士林先后获评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作为一家技术型企业,市政总院坚持“把专家培养成书记,让书记带领好专家”,29个基层党组织的31名正副书记都是高级职称专家,其中12名是正高级。正是这些专家型党务干部,用他们的专家身份、党言党语,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四史”学习教育等活动,用高质量的政治思想引领,把总院文明创建不断推向新的境界,总院党委获市国资委“红旗党组织”称号,“三三制工作法”荣获“上海国企党建品牌”。
市政总院高度重视青年人才选拔培养。持续推进“30/40计划”,“十三五”期间提拔的干部中,“80后”占比达47.5%。加强分层次人才培养计划制定,组织各单位梳理形成“75后”“80后”“85后”培养计划,开展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市政总院党委书记张辰,就是市政总院“专家型书记”的代表。在他看来,人才就是实现企业基业长青的核心和基石。市政总院始终将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始终坚持认为卓越的企业是由卓越的员工创造的,要成为城市建设全过程专业服务的引领者,必须持续打造高端人才品牌。
黄浦江上第一座!
松浦大桥升级改造慢行功能
——聚焦专业发展,着力提升城市转型的“含金量”
前不久,历时一年半封闭改造的浦江第一桥——松浦大桥上层公路桥正式通车。经过了上层桥面拆除、主桥顶升、主桥桁架加固、主桥上层桥面板吊装等一系列高难度高风险施工,松浦大桥成为黄浦江上第一座具有独立慢行系统的桥梁。按照设计要求,下层引桥段要从铁路运输改造为慢行通道,满足行人和自行车的通行需求。
从老桥变新桥,从铁路改慢行——一座大桥的两个显著变化,折射出市政总院自诞生以来的重要使命:紧抓城市脉搏,适配城市发展。“十三五”期间,市政总院积极贯彻新发展理念,出于对服务城市转型的职责使命,坚持专业的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传统专业“老树发新芽”,新兴专业“新苗成大树”。从道路工程到综合交通,从地面工程到地下空间,从污水处理到污泥处理,从原水净化到海水淡化,从内涝防治到海绵城市……坚持不惧艰苦、开拓进取、精心打磨的“工匠”精神,在一次次探索和突破中储备新技术,获得新引擎,让每项业务有了不一样的“含金量”。
桥与路,是连接人民城市发展的经络与血脉。伴随社会经济发展,较早开始大规模建设的上海,开始进入存量更新时代。城市更新成为了时代的主题,桥与路,作为市政总院的传统优势专业,在不同时空里,被赋予新内涵,给工程设计建设带来新挑战、新命题。
一方面,技术难度无法被忽视,改造远比新建要难。以浦江大桥改造为例,仅松浦大桥一项工程,就包含了高性能组合桥面等八项技术攻坚,市政总院硬是啃下“硬骨头”。
考虑到激增的交通需求,龙耀路隧道进一步向东延伸至成山路,期间,两次下穿济阳路直径2400毫米的污水总管、济阳新村正上方6栋6层居民楼及1栋商业建筑,技术人员以“绣花精神”促精细,以“工匠精神”抓管理,创造了又一个可复制的中国盾构隧道“穿越”案例。东延伸段通车后,改善浦东西南片区的交通条件,进一步完善龙耀路越江隧道对上海南客站、龙华地区与浦东西南片区以及周边地区越江交通的服务。
另一方面,在改造过程中降低对环境的影响,是践行新时代以人为本的绿色发展要求。曾保持世界斜拉桥跨径纪录的杨浦大桥,在进行桥面铺装翻新和路灯改造中,市政总院采用“不停业”维护方案,白天开放交通,只有夜间封闭部分车道施工维修,极大考验着技术人员的组织协调能力。
今年刚刚完成的泖港大桥改造,出于不影响交通的考虑,精心设计出先建新桥再拆老桥的方案。与传统施工不同的细微改动,带来一项新的技术难点——泖港新桥南侧挑臂与老桥北侧平面上有部分重叠。从保证交通需求出发,新桥建设过程中老桥交通不中断,在新桥建成老桥翻交后才能拆除老桥结构。设计团队为了解决新桥建设过程中与老桥平面冲突的问题,提出了主桥后拼人行挑臂方案,通过时间与空间的错位实施,巧妙地解决了新桥建设与老桥运营的空间干扰问题。
市政总院积极参与本市道路合杆整治工作,三年来,累计承担了上海市约30%的合杆整治项目,包括徐汇区、黄浦区、虹口区、杨浦区近115公里道路,平均合杆率达到了65%左右,把诸多被架空线和杂乱杆件困扰多年的道路还给行人,把清爽还给天空。
水与土,是缔造人民城市绿色空间和“生活秀带”的基本要素。城市环境治理的重要性、紧迫性日益提升,疫情更加催生了人们对居住环境质量与安全的更高需求。市政总院以人民需求为导向,以更优环境供给满足宜居需求,聚焦水、土生态修复领域的巨大发展机遇。
水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从过去仅靠传统的末端治理,向如今“源头减排、过程控制、末端处理”的系统性转变,在消黑消臭的基础上,进一步达到“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效果。“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保护长江生态环境责任重大、责无旁贷。市政总院积极参与了长江大保护项目——芜湖市城区污水系统提质增效一期、二期等项目,将芜湖市打造成长江大保护水环境整治厂网一体先行先试样板。
市政总院深入参与全国正在进行的新一轮河道治理“大会战”,坚持系统治理思路,着力提升治理技术,强化源头、过程、末端相结合的治理方法。市政总院承担的深圳光明区全面消除黑臭水体治理EPC工程,全程贯彻落实“三水分离”治水理念,积极推行新工艺、新技术、新模式,为治水找出路,取得了骄人的消黑成效;在市政总院技术支撑下,作为国家黑臭水体整治示范城市的马鞍山市,全市35条水体基本消除黑臭,“擦亮”长江生态底色。
污水治理是市政总院的传统强项。近日,全球旱流规模最大的污水厂提标工程——白龙港污水处理工程完成通水阶段验收,出水稳定达到一级A标准。这离不开市政总院注重传承吸纳以往数期设计建设经验,又注重结合项目需求及特点,持续开拓创新,环境和社会效益巨大。
垃圾分类,是人民城市发展的新时尚。市政总院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垃圾分类就是新时尚”的理念,积极探索,迎难而上,迅速切入垃圾处理处置新兴业务,为清洁、高效、再循环的绿色人民城市作出贡献。
在固废处置方面,由市政总院设计的首座渣土资源化利用厂在南京建成投产,为上百万立方米的建筑渣土找到了新出路。继建成上海生物能源再利用项目一期EPC工程后,再次中标二期EPC工程,项目建成后,上海老港基地湿垃圾处理规模将达到2500吨/日,大幅提高全市湿垃圾处理能力,为生活垃圾全程分类处置提供了设施保障。
地下空间,是人民城市拓展的新方向。当前,城市空间的开发利用从平面走向纵向,从地面走向地下。“向地下要空间”,不仅引领城市的立体发展,更能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拥有深厚技术积淀的市政总院,很早就“捕捉”到了行业趋势,提前进行技术储备,如今已走到了地下空间开发的技术前沿。近期,在这个城市开发新领域中,市政总院又提出了新的开发理念——
在今年举行的第二届全球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上海峰会上,市政总院与各大参与者共同商议制定《国际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行动纲要》,从而加强城市地下空间资源保护与科学利用,促进地上、地下空间的统筹协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这一份《纲要》为全球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提供了“中国智慧”。《纲要》延续了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上海宣言》的精神,总结了全球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优秀实践和经验,对于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发展进程有着指导性的建议作用与参考价值,将解决高强度开发带来的交通、市政、安全和环境挑战,为科学合理高效有序利用地下空间资源提供了方向性指导。
这是一种理念的革新,背后是市政总院十几年前瞻研究的成果,是通过无数工程积淀的技术总结,也带领市政总院突破重重考验,迎来新发展。
“今年以来,市政总院新专业新业务稳步拓展,贡献不断提升。”市政总院总裁张亮表示,土壤调查从上海走向全国,上海、江苏、广东等重点地区承接项目189项;水环境治理发挥优势,组成联合体中标重庆花溪河综合整治,是所在市最大规模流域治理项目;固废业务巩固领先地位,承接杭州、南京、合肥等一批项目;综合管廊确保市场占有率,新承接项目合同金额逾1.2亿元。
3个月!
临港新片区两港大道完成立项到开工
——聚焦国家战略,跑出重点市场拓展“加速度”
今年上半年,临港新片区首个上海市重大工程两港大道(S2-大治河)快速化工程项目正式开工。这条全长约12.8公里的快速路,从立项到开工,只花了3个月时间,跑出“临港加速度”。深度参与临港新片区建设的市政总院,成为其中一支重要的推动力量。早在2004年临港新城开发之时,市政总院就踏上了这片热土。16年之后,市政总院又作为临港新片区首批23项重点项目中唯一的设计单位,参加集中签约与开工仪式,也是首个在临港设有常驻机构的设计单位,全年在新片区一举推进近40个项目。
响应国家号召,服务国家战略,“国家队”基因已深植市政总院血脉。如今,市政总院约75%项目分布在全国,遍布所有省市自治区。66年来,市政总院从扎根上海到走向全国,始终坚持增进人民福祉,掌握市场需求,钻研前瞻技术,走出一条创新之路、奋进之路、高质量发展之路。
“十三五”期间,市政总院聚力打造“全国化”战略升级版,聚焦“1+4+10”市场布局,深入重点市场,扎根当地、辐射周边。牢牢把握一个上海总部及长三角一体化市场,积极探索广东、新疆区域公司建设,关注投入十个重点城市,用经营城市的理念,耕植市场、做强品牌。
临港新片区。在市政总院看来,临港新片区作为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门户,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又是重大工程聚集地,必须对标最高标准、体现最好水平。两港大道建设周期短,工程难度大,协调工作多,市政总院抽调以总工程师领衔的精兵强将组成设计团队,进行细致的现场摸排、全面的沟通调查、严谨的设计计算、多轮的方案比选。整个前期研究及设计过程,做到了响应“快”、调度“快”、出品“快”、落地“快”。
南汇新城镇雨污混接改造项目只有210天工期,又遭遇疫情冲击,市政总院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复工复产,发挥EPC总承包优势,线上线下融合,统筹组织“以快补晚”,按下了工程建设的“快进键”。经过8个月奋战,2.4万米雨水管道、3.4万米污水管道顺利完成改造,项目惠及23个住宅小区、2万余户居民,收获小区居民赠送的十面锦旗。高效优质完成工程的基础上,更融入了美学体验。上海电机学院临港校区经过海绵化改造,将水系、曲径、雨水花园和亲水平台等串联,勾勒出水岸美丽景致。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走得深,走得实,走得稳。市政总院响应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始终把上海作为核心市场,总部承担着人才中心、技术中心和管控中心的功能,对区域和重点城市进行人才输出和技术支撑。
市政总院凭借过硬的专业实力,在长三角市场相继承接多项重点工程,不断刷新工程技术新高度。由市政总院设计的嘉兴市市区环线快速路工程,一期工程全长约15.1公里。今年年中,快速路下穿南湖大道正式开始掘进,这是世界最大断面矩形顶管工程。建成后,将有效拓展城市框架,提升城市能级,改善城市形象,释放城市活力,对促进嘉兴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粤港澳大湾区。市政总院坚持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深扎根,在国家重大战略的最前端深布局,吃改革饭,打创新牌,践行“上海服务”。对市政总院而言,粤港澳大湾区有着特殊意义,也有着特殊情结——
在改革开放之初的上世纪80年代,市政总院便进入深圳市场;2016年,在推动“全国化”升级版过程中,总院的全国首家区域公司——广东公司应运而生。
市政总院凭借深厚的技术优势,快速打入当地市场。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地下空间与市政工程详细规划项目是一项极为复杂的工程,它要打造多系统、复合化的地下空间——在超142万平方米的地下空间里,合理布局地下步行与公共服务、综合管廊、地下道路及停车、轨道交通等复合系统,连接区域内5个轨道站和城际高铁站、6个公交首末站、服务90%以上人口。今年一则好消息传来:市政总院成功中标该项目,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巅峰之作。
雄安新区。千里之外的雄安新区,市政总院作为首个在新区注册的设计企业,至今已默默耕耘长达三年之久。近年来,市政总院承担了容易线、启动区“两横四纵”等一批标志性工程,发挥“国家队”的技术引领和责任担当,和相关单位合作构建“雄安标准”,先后主编、参编雄安新区的标准、课题10余项,铸就“雄安质量”,为“千年大计”奉献SMEDI智慧和力量。
在容城环境整治提升EPC工程中,为解决容城县道路不平整,居民出行不便以及每到雨季积水严重的问题,技术团队先后跑遍容城县的每个角落,实地考察了解现状,从居民出行及县城整体形象提升的角度,深入思考和梳理问题,提出既结合规划,又解决实际问题,还节省投资的解决方案。
海南自贸港。抓住海南自贸港建设契机,市政总院海南公司在今年7月乔迁新址,谋求更大更高发展,以期在自贸港建设中有所作为。海南公司坚持高端经营导向,聚焦重点市场,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全力参与海南自贸港建设。围绕海口江东新区、海口复兴城产业园、洋浦经济开发区、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等重点园区,承接了道路、桥隧、水环境、地下空间等重大工程建设项目设计及规划研究工作,将一系列省市重大工程打造为引领示范型项目,以技术引领、专业协同、品质服务为核心竞争力,取得了合同产值双增长。
582分钟!
冲刺设计武汉长江新城方舱医院
——聚焦疫情防控,守护人民生命安全的“国家队”
今年2月,正当全国疫情爆发时期,武汉最大方舱医院——长江新城方舱医院紧急筹建。14日晚,市政总院接到紧急委托,承担该方舱医院的市政配套工作。44名设计人员迅速组建团队,只花了582分钟,也就是不到10个小时,高效完成了一套系统施工图,并在次日凌晨6时前顺利交付。
面对巨大的改造体量,刚刚完成的项目选址,市政总院项目人员手中,只有一张百度地图上手绘的建筑总图,没有任何详细的前期资料。时间异常紧急,任务极为艰巨,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接到紧急委托的市政总院只花了一分钟时间,借助各种通讯方式,就集结了一支由各专业“主力干将”组成的队伍,迅速投入工作。图纸交付后,市政总院继续配合现场施工,通过八昼夜鏖战,一座经过精心改造的方舱医院,便成功投运于疫情一线。“582分钟出图、8昼夜鏖战”获市国资委系统基层党组织疫情防控、复工复产特色工作品牌;市政总院城交地下院党总支荣获上海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速度与效率背后,是市政总院人始终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他们肩负“国家队”使命,为维护人民生命安全、增进人民福祉而奋力拼搏。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