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视窗是诚信为本,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变...
气候变暖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问题,显著影响农业生产,包括产量、生育期、作物种植边界等。中国农业大学杨晓光教授团队自2010年起在《中国农业科学》上发文探讨全球气候变暖对中国种植制度的可能影响,截止到2021年,该系列文章已发表13篇,分别论述了小麦、玉米、水稻、柑橘等作物种植边界的可能变化。公众号整理合并了这些文章,后台回复“全球气候变暖”即可获取合并版本和单篇版本。也可从中国知网自行检索下载。
中国农业大学农业气象系源于1956年成立的农业物理气象系,1992年并入资源与环境学院。至2017年1月止,有教职工13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6人,讲师3人。设有应用气象学本科专业,农业气象学专业博士点、大气科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包括气象学、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两个硕士专业)、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点。2017年1月在校三、四年级应用气象学专业本科生44人,硕士研究生40人,博士研究生27人。
农业气象系建系60多年来,已培养本科1200多人,硕士研究生250多人,博士研究生40多人,是中国农业气象领域的科研、业务和管理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近10年本科毕业生深造率平均达80%,有些年达到90%以上。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方向为中国气象局所属各部门、高校、气象相关公司等,近期毕业生的就业程度和质量都较高。
十二五期间,农业气象系教师主持和参加973项目4项,支撑计划课题2项,公益性行业专项5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2项。十三五已获得国家研发项目多个课题的支持。2000年以来,作为参加单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作为主持和参加单位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
近年来教师和研究生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和合作,每年都有研究生出国合作培养。师生已在 and 、 、Sci. Rep、 、 of l 、.Res.Lett、Field .、 等学科前沿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多篇,反映科学研究已进入国际行列。教师多人次参加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会议并参与气候变化相关文件讨论和编写,参与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报告编写。在内蒙古武川设有农业部农业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和教授工作站,从事田间试验研究和技术示范推广。与中国气象局和多个省市气象局签有局校合作协议,进行技术合作、人才培养交流。农业气象系积极参与大气科学教育和农业气象领域的科技活动,是中国气象学会理事单位和中国农学会农业气象分会副理事长单位,也是教育部大气科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成员单位,在农业气象、气象变化、防灾减灾等领域的科学研究、政府决策、农业技术服务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农业气象系的设有气候变化影响与适应、生物气候模型与信息系统、气候风险评估与减灾、应用气象监测与预测等研究方向,研究涉及水稻、小麦、玉米、马铃薯等粮食作物生产安全与气候的关系、草地等自然生态系统安排与气候的关系、旱作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及特色作物生产、间套作系统、果树蔬菜花卉与气候监控,农业气象仪器研发等,在作物生产系统模型研究发与应用方面尤其具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