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视窗是诚信为本,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变...
7月12日上午,由中国报业协会融合发展中心举办的“助力生态环境建设 镇村水环境治理模式媒体调研”活动启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各级主流媒体,以及广东各地城乡环境、城建水利相关单位深入道滘,聚焦小河花园式污水处理站项目,并开展座谈共话水环境污染治理破解难题。
上午9时,调研组一行来到位于小河村的东莞首座花园式污水处理站。在河边,鲜花绿植簇拥着一栋美观的小楼,与潺潺的河水一同组成了傍水花园。在这里,感受不到印象中污水处理厂常有的吵闹与臭味。相反,这里的绿化美化设施和周边的碧道环境融为一体,十分美观。不少村民沿着碧道及水站地面景观公园漫步。
中联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俞义泉向调研组一行介绍小河花园式污水处理站项目的理念、模式情况。据了解,该处理站所在区域原是闲置用地,为有效解决小河村污水收集处理问题,道滘镇委派中联环股份有限公司建设东莞首座花园式污水处理站。该处理站采用“预处理+AAOA+GMBR+紫外消毒”技术,占地小,出水标准高,水质稳定,还有效解决了环保的邻避效应。目前,该污水处理站每天可以处理小河村内工业生活污水达5000吨,达标处理后的出水可以进行生态补水,用于公园绿地喷灌、道路洒水等。“现在花园里的鱼池水用的就是污水处理达标的出水。”俞义泉告诉记者。
调研组对小河花园式污水处理站评价颇高,认为该分布式处理站对污水就近截留再生处理后回用,有效解决了城乡污水处理难题,值得推广应用。
随后,调研组一行来到道滘镇人民政府开展座谈。道滘镇党委书记曾平治对各级媒体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表示,道滘因水而名、因水而兴,保护好水资源、弘扬好水文化至关重要、影响深远。近年来,道滘举全镇之力打好水环境治理攻坚战,促使全镇水环境质量持续好转,重现了济川“水清岸绿白鹭飞”的生态美景。道滘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主动对标对表,努力取长补短,以更高标准统筹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系统治理,以更大力度推动水文化、水经济加快发展,努力为绿美广东、绿美东莞建设贡献道滘力量。
在座谈环节,东莞市环保产业促进中心副主任管鑫对东莞市水环境治理创新模式作了详细介绍;清华大学中国城市研究院研究员何伟嘉以“构建分布式再生水资源系统——建设城乡高品质基础设施的新路径”为题,从问题与困境、趋势与发展、脱困的思考、破局:一式、三化、六维、四则、推广和应用等方面作主题汇报;道滘镇副镇长叶泽明则介绍了小河村花园式污水处理站案例以及经验介绍。
经过实地调研和参与座谈,东莞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总编辑张树坚感受颇深。他认为,小河村花园式污水处理站规划建设科学,污水处理模式先进,日常运营管理到位,还兼顾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媒体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要有使命、担当和情怀,讲好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好故事,推广好经验好做法,助力生态文明建设。
【现场声音】
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会长(人民日报社原副总编辑)张首映:
借鉴道滘精准治污模式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很惊讶,污水处理站堪比花园。”张首映实地参观东莞道滘镇小河花园式污水处理站后,赞不绝口。“这里绿树掩映、鲜花繁盛,气派小楼和篮球场,周围环境开阔舒朗、整洁有序,像花园一样。”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这不仅对我国过去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总结,也为未来持续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提供了新思路。
城乡水环境治理系统复杂,乡村污水处理设施闲置或建设太过超前、污水管网未有效入户、雨污分流不到位、管网维护长效机制不健全等,导致农村污水收集率不高,污水处理不达标的现象却时有发生,但生态环境治理刻不容缓且任务艰巨。
道滘镇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探索出“因地制宜,精准治污”——以生态型分布式地埋污水处理为核心技术的水环境治理创新模式,已经成为化解城乡建设、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修复、治理相矛盾的重要创新手段。这是全面推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实现农村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案例,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东莞实践。
这也为全国各地规划、住建、水务、环境、水利等政府部门提供成功的经典案例和示范项目经验,将有助于解决水环境治理工作中存在的投资效率低、管网建设、水资源调配等痛点问题。由各地政府提供决策参考,有利于持续改善人居环境,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清华大学中国城市研究院研究员何伟嘉:
做好城乡水环境污染治理,分布式污水治理是关键
做好城乡水环境污染治理,是守护绿水青山的重要一环,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现实需要。然而,污水处理系统设施建设存在收集难、投资大、周期长、选址难等突出问题,困扰着不少城市生态文明工作的践行,亟待找到破解方案。
东莞市道滘镇小河花园式污水处理站真正实现了源头截污、就地处理、搞活水体、生态修复。由于占地少、运行费用低、出水标准高,实现了污水治理模式从粗放、低效向精细、高效的转变。
何伟嘉多年来一直关注分布式污水模式,“在过去,分布式的一个大问题是管理困难;但在互联网体系下,集成化的管理已不是难点,人力成本和维修成本都能得到很好的节约。”
围绕“目标、措施、条件、价值、可控、结果”等六个维度,何伟嘉认为,道滘这种分布式污水治理模式,能够与环境相协调,与周围社区相融合。在邻避问题频发的今天,这无疑成为模式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东莞道滘的实践表明,构建分布式再生水资源系统是建设城乡高品质基础设施的新路径。
中国报业协会主办的媒体参观座谈会,为城乡水环境治理搭建了学习交流平台,也提供了鲜活的案例。何伟嘉认为,通过实地调查研究,观察现象、收集资料、分析背景、探索逻辑、寻找规律、明确办法、提炼示范和推广经验,可为当前城乡水治理工作提供理念导向与案例借鉴。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评估推广处处长梁洋:
提升水环境治理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开展城乡水环境治理是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的必由之路,治理好城乡黑臭水体,是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
我们欣喜地看到,东莞道滘在水环境治理方面取得的明显成效,为城乡污水资源化利用提供了一个样板,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希望能够全面总结经验,提炼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为推动城乡污水资源化利用提供支撑。
水环境治理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意义重大,任务艰巨。梁洋认为,水环境治理要坚持人民至上,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一体落实可感知、可量化、可评价的要求,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加强科技引领,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通过科技赋能提升水环境治理水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实事求是,在推进水环境治水工程时,要尊重科学、尊重规律、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确保治理效果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