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视窗是诚信为本,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变...
1986年,乌克兰境内的一声巨响,轰动了整个世界,著名的“切尔诺贝利事件“因为人为原因不幸发生。这一声爆炸所释放出来的巨大能量相当于400颗广岛原子弹共同引爆,直接将普里皮亚季城毁灭,数十万的附近居民不得不搬离原来的家园。
无数军人、消防人员、煤矿工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才将爆炸后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封存起来。
然而,在爆炸36年后的今天,切尔诺贝利表面虽然已经”风平浪静“,但是切尔诺贝利的地下却是暗藏危机,熄灭多年的熔毁炉芯有可能复燃,这究竟是怎样一回事?
切尔诺贝利事件
1986年4月26日,位于乌克兰境内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了爆炸,爆炸时产生的巨大震动直接让欧亚板块发生了偏移。爆炸原因主要是人为的操作不当,当天的值班人员错误地估计了反应堆的承载量,按下了错误的按钮,使得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4号反应堆在短时间内激增至最大设计负荷的10倍左右,这也就使得反应堆的内部压力过大,外部包裹物无法承受住内部压力,发生了剧烈爆炸。
爆炸的瞬间因为内部巨大的压力,直接将反应堆的顶部撕成粉碎,反应堆的核心——炉芯也直接地冲出了反应堆,甚至散落到了核电站外部,直接暴露在了大气当中,暴露出来的炉芯释放出铯-137和锶-90等大量放射性微粒和气态残骸。
爆炸后产生了上千度的高温,直接将炉芯材料融化掉,95%的炉芯被融化成了“液体状”,它们像具有高度腐蚀性的硫酸一样腐蚀着剩余的建筑物。经过层层腐蚀和冷却,这些液体炉芯又再次凝固成了固体,停留在了最底层的217号走廊,因为重新凝固的炉芯形似大象的脚状,所以人们将它命名为“象脚”。
切尔诺贝利的“象脚”
象脚其实就是切尔诺贝利核反应堆爆炸后,被高温融化后的炉芯重新凝固后的产物。其实它还有一个更为专业的名字叫做“克雷姆”。当今世界上一共存在五个克雷姆,其中三个克雷姆来自于福岛核事故,一个来自美国的三里岛核事故,剩下的那个就是来自切尔诺贝利的“象脚”。那么,这个形状酷似大象脚的“象脚”究竟有多么危险呢?
切尔诺贝利在刚刚爆炸后,根本没有人敢靠近他,因为它的核辐射值太高。经过一段时间后,科学家经过仪器测量发现汽轮机房屋顶的辐射照度高达2万伦琴,被炸开的反应堆内部辐射值竟然高达3万伦琴,就算已经冷却凝固的“象脚”辐射值也来到8000伦琴。
伦琴是专门针对于放射性物质的辐射值得专有单位,1万伦琴的辐射值会在3分钟之内杀死一个成年人,3万伦琴甚至不需要1分钟就可以致人于死地,即使“象脚”那8000伦琴辐射值的也会让人在4分钟之内死亡。
在切尔诺贝利爆炸十年后的1996年,作为“象脚”检测项目负责人的阿图尔·科涅夫在穿戴多层防护用品后来到“象脚”的身旁,他用自动相机和手电筒拍下了“象脚”的照片。虽然阿图尔·科涅夫检测“象脚”时它已经冷却了十年,并且穿戴了厚重的防辐射护具,但是”象脚“对他身体的影响还是巨大的,晚年让阿图尔·科涅夫身体虚弱,并且患上了白内障。
由此可见,即使冷却了十年的”象脚“还是具有巨大的辐射,会严重损害人们的身体。那么,就在拍照前的十年间,人们做了哪些努力来隔绝“象脚”呢?
人们隔绝“象脚”所做的努力
在反应堆发生爆炸后,融化的炉芯一直腐蚀着建筑物的结构向下渗透,如果一味地让其渗透就会掉入地下河当中,进而危及整个地区的人民生命安全和用水健康。所以,为了将“象脚”隔绝在核电站内,不落入地下河当中,科研人员决定在切尔诺贝利的下方修建一条“降温带”,他们调动了数万煤矿工人没日没夜的挖掘,终于在“象脚”掉入地下河之前拦住了它。
后来,随着切尔诺贝利“象脚”辐射值得下降,直到爆炸发生六个月后,科研人员才通过控制远程机械的方式采集到了一定量的炉芯,进行相应的研究。
经过对炉芯研究后,科研人员发现此前采取的“降温带”措施产生了一定的效果,它阻止了炉芯的下坠,并且加速了炉芯的凝固,这就意味着切尔诺贝利的事故已经得到了人为的控制,不会再产生扩大化的辐射。
然后,科研人员在切尔诺贝利的周围耗费万立方米的混凝土以及上千吨的钢筋,打造了一口“石棺”,彻底将切尔诺贝利罩在内部,让放射性物质的辐射不再外散到外界。
就在“石棺”搭建成功十年后的1996年,阿图尔·科涅夫进入“石棺”内部采集到了“象脚”的第一手数据,他发现在200多吨的“象脚”辐射下,原本保质期足有二三十年的“石棺”也变得异常脆弱,甚至出现了崩塌的迹象。
最终在1998年,相关部门又在“石棺”的外部修建了一个全新的“防护罩”,再次将蠢蠢欲动的“象脚”封印在内部。然而,就算如此周密的防备也无法真正将“象脚”封印住,防护罩内的“象脚”竟然出现了复苏的迹象,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死灰复燃的“象脚”
虽然人类为了彻底驯服切尔诺贝利的“象脚”花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然而就在2021年,一则坏消息却还是传来了。《科学》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文章内容说深埋地下的反应堆炉芯竟然又复燃了,这种复燃只不过是“阴燃”。听到消息后的乌克兰科学家马上开展了实地调查勘验,他们发现反应堆当中的中子数量在缓慢地上升,这就是核裂变的信号。这些中子全部来源于“象脚”所处的位置,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反应堆炉芯的复燃呢?
其实这个原因就是雨水导致的。按理说有水会熄灭反应堆,怎么反而引燃了炉芯呢?
这主要是与核裂变的原理有关,核裂变发生的链式反应需要各种形式的慢化剂减慢中子移动速度,让核裂变变得可以控制。目前,慢化剂的种类有很多种,其中的重水就是比较常用的慢化剂。虽然我们常见的普通水是轻水,但是轻水与重水的化学性质较为相似,也可以作为一种慢化剂的替代品。
原本爆炸后的炉芯已经失去了慢化剂,也就无法再产生链式反应,然而雨水的进入再次激发了链式反应的形成,相当于缓慢重启了整个核反应堆的炉芯,如果达到一定的条件,整个炉芯还是会有二次爆炸的可能性。
那么,针对二次爆炸的风险,相关科研人员就没有采取措施来阻断爆炸的发生吗?
采取的阻断措施
相关科研人员采取了人工干预的方法来阻断二次爆炸的发生。科研人员通过向反应堆的炉芯喷洒硝酸钆溶液吸收炉芯附近的雨水和潮湿空气当中的水蒸气,减低炉芯附近的湿度,降低炉芯再次爆炸的可能性。
然而,每次下雨都要向炉芯喷洒硝酸钆溶液的方式过于繁琐且安全性较低,科研人员又想到了新的方法。他们又在原有“石棺”的基础上修建了一个巨大的钢棺,钢棺是一个由钢管组成的巨大网格结构,通过混凝土进行支撑。钢棺已经于2016年建成,并且在2019年调试完毕投入使用。同时科研人员打算在2023年左右拆除掉原来的石棺,安装全新的钢棺。
切尔诺贝利事件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最为严重的核事故。35年前的这场事故已经直接和间接导致了6-8万人死亡,13万人一生都要遭受病痛的折磨,造成了200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现如今,已被封存35年的“象脚”又开始蠢蠢欲动,真心希望相关科研人员能够控制住它的复燃,能够顺利地度过这次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