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视窗是诚信为本,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变...
剧场观众席的灯都关着,跟在北京舞蹈学院教学实践中心主任胡淮北后面,记者小心翼翼探着脚下的台阶,胡淮北已如履平地般出了剧场。他们对这里熟悉得就像一个舞者了解自己的身体般精准、自如。11月7日,北京舞蹈学院原创舞剧《井冈·井冈》在学院舞蹈剧场上演。观众席很难瞅见空位,演出中,不少观众落下热泪。即便如此,北京舞蹈学院院长、《井冈·井冈》总编导郭磊仍对该剧提出了修改意见,演员们第二天一早又开始了紧张排练。 3年来,《井冈·井冈》这堂生动的“党课”愈打磨愈发光,演员每一次倾尽全力的演绎都让人感到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初创于2016年,2018年获得中国舞蹈最高奖“荷花奖”,得到国家艺术基金资助,参与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井冈·井冈》已积累起3年演出超60场的成绩。
创排《井冈·井冈》,郭磊是有“私心”的。作为一个江西人,他每年都要到井冈山看看,故事越攒越多,感情便抑制不住要找个释放的出口。创排该剧的动力更多源自更高的使命追求——北京舞蹈学院有责任在艺术道路上致敬、弘扬井冈山精神。
经过长时间酝酿、数次采风,北京舞蹈学院集合学院最强的创作班底和舞者,于2016年完成初创。“起初请专家看演出,一听是关于井冈山的作品,有的人只淡淡地表示‘抽时间去看看’,期待值明显不高。”郭磊说,“井冈山有太多故事,戏曲、歌舞、影视都表现过这一题材,很难出彩。”
《井冈·井冈》以井冈山斗争为时间线,采用篇章式叙事结构,选取“星火凌云”“井冈儿女”“小井长歌”“十送红军”4个篇章,通过两个人物的关系,以书信形式将故事串联起来。面对语言不能及的舞蹈,把故事“跳”得好听、好看、好感动并非易事。《井冈·井冈》中,赣南姑娘小丹与红军战士张秋生便是讲故事的人。四幕四段双人舞表现了这对革命夫妻的相识、相恋。故事背景不再是炮火齐飞的战斗场面以及充满流血和牺牲的离别,更多的是井冈山百姓在特殊环境中军民一家亲其乐融融的日常生活。剧中,生活的温情与战争的残酷相交织,宁静中潜藏着危机和牺牲,这些处理增添舞剧戏剧性情感张力的同时,也为观众带来熟悉又新奇的艺术体验。
那绵延群山的翠林茂竹,那黄洋界上的壕沟火炮,那烈士陵园里直指苍穹的纪念碑,那八角楼彻夜不息的灯光……《井冈·井冈》的创演不用靠想象酝酿意境和情感,厚重的历史和革命岁月中,有残酷、有窒息,也有浪漫和欢愉,还有股子泥土气。这对青年舞者能否融入其中提出了挑战。
剧中饰演男女主人公的是北京舞蹈学院青年舞团的老搭档胡玉婷、孙科,两人合作10年,十分默契。不同于温柔缠绵的古典舞,在剧中演绎革命爱情过程中,两人都有新收获。“剧中始终贯穿着赣南采茶舞的基本律动,中桩步、滑步、矮子步对学古典舞的我来说要不断适应。”孙科说。无论是表现村民背筐挑担的劳动场面,还是渲染战士休息时的活泼,抑或刻画男女主人公相恋时的浓情蜜意,大量赣南采茶舞元素使该剧充满江西特色。主创团队还将江西民间音乐调式与《映山红》《十送红军》《红军阿哥你慢慢走》等经典民歌结合,观众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在郭磊的课题《赣南采茶舞蹈教材与教学实践》基础上,常年的摸索与积累为该剧奠定了坚实的舞蹈语汇基础。
有观众提出,《井冈·井冈》故事为什么没有大量群舞?对此,胡淮北解释,考虑到每位舞蹈人都有鲜明个性,便舍弃大量群舞,塑造出鲜活生动的山伢子、舐犊情深的爷爷、朝气蓬勃的女卫生员等形象,使舞台呈现更加饱满。剧中的双人舞也不是一味炫技,而是为剧情服务的。
11月8日上午该剧排练间隙,剧中饰演小丹的胡玉婷窝在化装间的小沙发上休息,排练这两天,她的身体状态不是很好。记者了解到,有一年演出《井冈·井冈》,胡玉婷身体不适,临上场前吞下了速效救心丸,演出时侧幕旁不知道多少人揪着心。“我也是党员,虽然没有经历过战争,但这部作品坚定了我的信仰。”胡玉婷说,“现在是我们最好的年龄,希望能在舞台上贡献更多好作品,绽放新时代舞蹈人的荣光。”
“北京舞蹈学院担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对外交流的重要使命。新时期,如何建设一流大学一直是我们探索的方向。”郭磊说,青年舞蹈团的演员如今在舞台上绽放光芒,未来将走向讲台奉献毕生经验,担负起培养舞蹈传承人的重要使命,不仅需要磨炼好技艺,更要坚守信仰,学会“深扎”。这种“深扎”不仅是奔向火热的生活,同时也要扎到浩瀚历史和文本中,将其吃透并转化为舞蹈语言,提升作品艺术水准。
“现在,舞剧的很多元素如音乐、舞美等,伴随着新技术的出现不断丰富,舞者的身体潜力也被不断发掘,但舞者和编导如果缺少文化积淀,作品依旧会空洞。文化修养提高了,观察事物的能力和表现力就比别人强,创作的作品才经得起观众和时间的检验。”胡淮北说,现在有些舞蹈人妄图走捷径获取成功,沉溺于玩技术,作品一味追求抽象,甚至觉得观众看不懂的才是好作品,实际上是对舞蹈艺术的背离。(记者 李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