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视窗是诚信为本,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变...
近期,奥一网多篇报道聚焦深圳噪声污染问题。建筑施工噪声、道路交通噪声、工业园区噪声、社会生活噪声,不断侵扰着人们的生活。
据深圳市生态环境局统计,2023年11月,深圳建筑施工噪声投诉总量2327宗,占全市生态环境信访投诉总量的51.8%。
从涉及的建设施工类型方面来看,多为城际铁路、轨道交通等市政项目,以及城市更新、学校改扩建、楼盘建设等项目。其中,涉城际轨道交通类项目违规施工企业被罚多达39项;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13号线施工项目被提及最多,达18次,其对应的承建单位之一:深圳市安益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被处罚高达12次。
定期公开曝光噪声扰民工程,体现了对市民知情权和监督权的尊重。但各种工程建设项目噪声扰民频频发生,成为投诉重灾区,也说明相关部门的监管方式和处罚力度有待加强,其震慑力还远远不够。
过去3个月,全市建筑施工噪声投诉总量迅猛攀升。从9月的781宗,到10月的1833宗,再到11月的2327宗,短短3个月增长近3倍。面对这样的数据,我们不得不问,深圳拿什么保障市民的宁静生活,如何满足市民对美好生态环境的追求?
除了建筑施工噪声扰民,还有小区广场舞噪声扰民、公园广场直播卖艺献唱噪声扰民、夜晚机动车噪声扰民、楼下大排档路边摊噪声扰民等现象,也受到市民关注。
噪声扰民高发、频发,或与大量基建项目、市政工程年底要赶工期有关。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和完成年度目标,部分施工单位不惜违规施工,制造噪声扰民。除此之外,在经济不景气的当下,一些商户、个体为了维持经营或者赚取利润,也不断制造噪声。例如,一些餐馆、路边摊为了多挣一点钱,打扰了周边居民的休息;一些卖艺献唱、网络直播者为了吸人眼球、赚取流量,在公园景点、城市商圈广场制造噪声,影响了市民休闲消费的体验。
城市里的喧嚣,一方面是城市发展活力的体现,另一方面又与城市文明、与高质量发展格格不入。如何平衡城市发展与环境治理的关系,如何破解噪声扰民高发与市民安宁生活、幸福健康的矛盾?
罚款和曝光虽有其震慑力,但根本上的制度建设和高效能的城市治理才是关键。今年10月,《深圳市宁静城市建设规划(2023-2027年)》(以下简称《宁静城市建设规划》)正式印发实施,成为全国首个宁静城市建设规划。
针对建筑施工噪声扰民严重现象,推进施工噪声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应用,加强对超时超标施工的监管。在交通噪声污染治理方面,聚焦道路交通、轨道交通、港航船站噪声污染防治。在工业噪声过程管控方面,倡导工业企业“退城入园”措施,减少“工居”混杂现象,制定工业噪声重点管控名录。在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方面,开展“宁静小区”创建行动,加强文体活动噪声控制,细化高噪商业场所整治。
规划和政策虽好,但落实才是关键。11月全市噪声污染投诉总量和建筑施工噪声投诉的飙升,让我们看到噪声污染防治任重道远。
如何将加快推进宁静城市建设,切实回应民生诉求?除了政策的完善、管理能力的提升、技术手段的改进,还需要发动市民的力量。鼓励市民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举报和监督,是提升政府治理透明度和效能的关键。治理噪声污染,是一个需要政府、企业和市民共同努力的长期任务,需要相关部门真正以人民为中心,充分发动市民的共治力量,将民生诉求转化为城市治理、环境提升的动力,让奔腾的城市与市民的宁静生活并行不悖,让幸福安宁触手可及。
执笔:奥一网基层治理研究员 蒋清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