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视窗是诚信为本,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变...
8月24日,日本政府强行启动福岛核污染水排海,该消息出来后立即引发了全世界的目光,日本过去几十年精心营造的“环保形象”瞬间破灭。日本这种损人不利己的行为将严重影响全球的海洋生态和人类健康,这是彻底的反人类、反地球。很快,国家核安全局相关负责人就对该事件做出了回应:将一己私利凌驾于全人类长远福祉之上,极其自私和不负责任。
在我们关注日本启动福岛核污染水排海事件的同时,我们国内竟然突然出现了一股抢盐的风波。许多国人涌入了菜市场和超市,将货架上的食盐抢购一空。抢购多的甚至可以吃几十年,抢得少估计也能够吃一年了。而国人大量抢购食盐,导致了超市的食盐短期供应紧张,于是又导致人心惶惶,加大了抢购食盐的热潮。
这次抢购风波,我似乎已经见识过几次了。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了大地震,地震引发了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泄漏。这些泄露的核物质漂流在海上,引发了关注。很快,就有人散布谣言说核辐射泄露后,全世界的海洋都将遭到污染,到时候就没有食盐和海产品吃了。
另一个谣言是说碘具有防核辐射的功能,该谣言是一位媒体采访砖家时,咨询砖家“碰到核泄漏怎么办”。砖家说“服用碘片”。结果该消息迅速在人群中传播,而中国的食盐中又是加了碘的,消息传来,自然也就会引发抢购食盐的风波。
谣言传出后,国人开始了疯狂地囤积食盐和海带等海产品,甚至连酱油、腊肉等含盐量高的产品也不放过。国人疯狂抢盐的过程中,一些商家又趁机囤货居奇,将食盐以天价卖出,更是加重了人们的恐慌心理。
当时大家对砖家的话呢也不一定是相信的,只是大家都有两个心理。一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反正食盐也不贵,就算买多了,在家里吃个几十年也不亏。第二个心理是“从众心理”,当人们看到身边的人都在疯狂抢盐,人们心里就慌了,认为自己不抢就是错误的,反而抢了会带来心理上的安慰。
不过,这次抢盐风波很快就平静了下来,原因是人们惊奇地发现原本被抢购一空的超市又出现了盐。刚开始,人们还是不断去抢,超市进多少,就抢多少。但是随着超市的盐越来越多,人们终于抢不动了,也发现没有必要抢了。与此同时,网上也在科普各种关于食盐以及辐射的相关知识,国家也在大力打击囤积居奇的行为,人们才逐渐认识到抢盐的行为是多么可笑。
到了2022年下半年,疫情防控逐渐放松,这意味着每个人都可能会被感染一次新冠,新发烧一次。于是,人们就疯狂地抢购“布洛芬”、“蒙脱石散”等药物,有的人抢得太多,导致真正需要的人反而买不到。最终这些囤积过多的人又因为自己用不上而扔掉了,造成了巨大的浪费。我认为,这种抢购药物的心态的确可以理解,但是危害性巨大;而抢购食盐的心态则难以理解,不过其危害相对较小。
为什么说我们没必要抢购食盐呢?首先,就是地球上的盐实在太多了。以中国为例,我国食盐来源主要分为三类:井矿盐、湖盐、海盐,其中井矿盐占据87%、海盐占据10%、湖盐占据3%。井矿盐和湖盐一共占据了食盐90%的来源,其生产均不受日本核污染影响。
我国的地下以及西北的各大盐场都蕴含大量的盐资源。例如,光是柴达木盆地有33个盐湖,探明的钠盐储量达到了3216.17亿吨,够人类吃上1000年。再比如,江苏淮安盐矿区就有盐矿4000多亿吨,也够全人类吃上1000多年。
至于食盐的产能,我们更不用担心。我国每天生产的食盐都完全可以满足我国的经济和生活的。实际上,食盐的产量和市场的需求量基本是一致的。按照我国的生产能力,就算全世界的人类都向中国购买食盐,我国的食盐工厂也毫无压力。
虽然我国的食盐完全可以满足人们的需求,但是短时间的恶意抢购也会锻造短期的食盐短缺。因此,我们还必须要制定一些制定和政策来限制这种恶意抢购的行为。由于食盐的保质期基本上是永久的,因此抢购食盐似乎是没有任何风险的行为,这也加重了人们的抢购心里。而在抢购期间,部分商家会故意抬高价格。当然,这些商家后来还是容易遭到举报。
我认为,在食盐抢购风波发生后,国家应该允许超市和商场涨价,只要不是可以“囤积居奇”就可以正常涨价。只有在食盐价格大幅度上涨的情况下,人们才能够为自己的抢购付出代价。当抢购风波结束后,食盐的需求量大幅度下降,食盐的价格又跌落在常规的价格,这些大量抢购食盐的人也就只能吃几十年的高价食盐了,这样才能留下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