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视窗是诚信为本,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变...
当地时间10月8日,连接克罗斯诺达尔边疆区和克里米亚半岛,横卧在刻赤海峡上的战略建筑——克里米亚大桥,发生猛烈爆炸。从社交媒体上的资料来看,大桥一侧的公路路面在爆炸中被彻底破坏,短时间内并不具备修复的可能。此外,爆炸发生时正好有一列满载油料的火车通过,油罐车被波及发生二次爆炸,对桥面以及铁路桥造成进一步伤害,并立即引发了全球关注。
▲发生爆炸的克里米亚大桥
按照俄罗斯方面的报道,爆炸是由一辆精心准备、载有大量易爆物的货车引发。从现场监控的爆炸火焰来看,易爆物并非简单的油料,更像是镁这类高热量化学物质。并且俄方报道的3人在爆炸中身亡,其中有一男一女是乘坐汽车路过的乘客,遗体已经找到的消息,也符合爆炸货车是有人驾驶的猜测。因此,大部分舆论和俄罗斯官方,都将这次爆炸定性为恐怖袭击,并且认为爆炸的策划者正是乌克兰。而事实上,部分乌克兰媒体和政界人士,也对外宣布了这一点,甚至还有较为极端的言论声称,类似的爆炸将从克里米亚大桥开始,逐步蔓延到其他区域,而最关键的一点就在这里。
▲国内媒体对爆炸相关人员的报道
在北京时间8日晚上23时许,俄罗斯官方媒体报道称克里米亚大桥公路交通已经恢复通行,并且早就准备的渡轮也开始投入使用,爆炸带来的直接交通中断后果已经缓和。鉴于爆炸区域的修复不可能如此简单,因此比较合理的解释是,俄罗斯将爆炸点未遭破坏的区域投入使用,也就是四车道变成双车道。而铁路桥虽然受到一定损伤,但远没有公路桥那么严重,已经完成修复并有客运列车通过。从表面上来看,这种袭击与之前乌克兰陆军部队,使用“海马斯”火箭弹等远程武器,袭击安东诺夫斯基大桥,并没有本质性区别。都是对大桥造成一定伤害,然后被修复,只不过这次克里米亚大桥受损得更加严重而已。但事实上,这两者的区别堪称是天差地别。
▲大桥的通行功能已经基本恢复
安东诺夫斯基大桥是俄军支援赫尔松地区军队的交通要道,军事意义非常浓郁,乌军出于战争需求,试图将俄军赶出今年才纳入掌控的赫尔松地区,从而破坏安东诺夫斯基大桥,属于典型的战争手法,几乎没有可以指责的地方。相比之下,克里米亚大桥目前承担的军事运输任务有限,更多的是作为民间交通桥梁来使用,遭到攻击后对战局直接影响不大。但克里米亚半岛作为一块孤悬海外的存在,克里米亚大桥是心理上的绝对精神支柱,一旦在袭击中彻底失去通行能力,将直接威胁俄罗斯在克里米亚半岛上的统治。这就是之前,曾担任过俄罗斯总统的梅德韦杰夫,对于克里米亚大桥可能遇袭的风险,表示将不惜代价反击的直接原因。
▲遭到袭击的安东诺夫斯基大桥
此外,此次袭击克里米亚大桥的方式也很遭人诟病。袭击者通过驾驶满载爆炸物的车辆,在大桥上引爆的方式,已经与典型的恐怖袭击没有什么区别。而爆炸发生后有关类似袭击将进一步蔓延的说法,更意味着这种袭击,将很有可能出现在俄罗斯腹地等区域,那将是真正的灾难。因此,当克里米亚大桥爆炸发生后,俄罗斯方面势必会做出激烈反应,否则无论是安抚克里米亚半岛民众,还是遏制类似事件蔓延,都将很难起到成效,而核武器正是最有效的威慑方式。
▲图-160战略轰炸机是俄罗斯的核威慑支柱
作为人类历史上威力最大,地位最独特的装备,核武器自诞生起就饱受世界关注。近期,先是美国总统拜登表示,核战爆发的危险已经上升到一个恐怖高度。之后美国军方又宣布,其已经就部署战术核武器与波兰达成协议,意味着美军的核威慑对俄罗斯来说已经近在咫尺。在这种情况下克里米亚大桥意外被炸,俄军开始展示自己的核威慑水平,尤其是像图-160战略轰炸机、“北风之神”战略核潜艇、RS-28“萨尔马特”等出色装备,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毕竟俄罗斯乃是全球唯二核弹头数量超过千枚的核大国之一,每年耗费巨资维护这些庞然大物,必然是要有所回报,应对美军鲜明的核威慑是应有之义。
▲俄罗斯海军新一代“北风之神”战略核潜艇
考虑到俄罗斯方面一贯的行事方式,图-160挂弹启航炫耀,或者“北风之神”再来一次北冰洋破冰而出,甚至是之前已经现身过的“萨尔马特”又试射一次都有可能。但这些都是演习威慑的范畴,属于展示底线,避免事态恶化的做法。像使用战术核武器进行反击,达到类似二战中美军在日本原子弹攻击,仍然在人类社会承受范围内的效果,目前的可能性还非常小。事实上,当年在朝鲜半岛、中南半岛上,美军都曾经讨论过使用战术核武器以解决困局,甚至还有成规模投送核废料在鸭绿江边,以阻断后勤线路的荒谬想法,但最终都未成型。
▲“萨尔马特”洲际弹道导弹
究其原因,在二战结束后,核武器实战应用属于典型的高压红线,也是各核武器拥有国默认的准则,一旦这条准则被打破,那么将是全人类的灾难。而目前事态并没有发生到这个地步,俄军使用核武器反击的逻辑不足以支撑后续发展。因此,暂时还不需要为此担忧,但欧美需要注意的是,俄罗斯即使在常规战局上表现欠佳,但其核武库仍然足以毁灭世界,有些底线是不容逾越的。这或许是此次克里米亚大桥爆炸最重要的警示,也是后世讨论这一事件时最容易回想起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