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视窗是诚信为本,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变...
美国的曼哈顿计划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研发出人类首枚核武器,现在大家都知道即使是在如今核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核后处理技术也一直是一大难题。各国处理核污染物更是不尽相同,尤其是邻国日本,更是丧心病狂的直接排放近大海,让人目瞪口呆。那么在更落后的三四十年代的曼哈顿计划中的核废料呢?
早期的汉福德基地,反应堆清晰可见
这就说到了核弹的前期准备工作——核反应堆。在美国华盛顿哥伦比亚河畔汉福德镇有着世界上第一个以钚运作的核反应堆,被称为兴建了B反应堆(B )。之后在汉福德基地的基础上成立了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其最初的任务是接管曼哈顿计划遗留设施及核废弃物处理及其相关研究,可以说早期的核废料处理是简单粗暴的。但是主要的处理方式是以容器存储然后掩埋,但是由于时间的流逝,容器的老化不可避避免,泄露的核废料污染了当地的水源和土壤。更可怕的是由于生产核原料需要大量的冷却水,所以此地的河流众多,而且都有被污染的可能,并由此将污染物传播到下游区域。
从1943年开始,美国的核废物就在此掩埋,在冷战结束后,更成为核能废料储存地。因为长期在此制造核能产品,曾经一度汉福德区成为美国遭核能污染最严重的厂区。由于形势不容乐观,美国能源部自1977年开始接该管基地,1987年,最后一个核反应堆停止运行,当地的核废料问题开始治理。
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大门
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美国政府每年投入20亿美元用于汉福德基地的核废料处理,这也成为世界最大的环境治理项目。包括核废料的迁移与储藏等。预计整个投入超过1000亿美元。实际上当地的核污染处理是长期的,每年投入的花费也是巨大的,保守估计至少还需要50年才能完成初步目标。
1986年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时任主任、非洲裔科学家威廉·威利和他的团队讨论,国家面临严重环境问题,实验室应如何迎接挑战?这些思考出现在美国科学院的报告《化学中的机会》中,报告提出了与能源环境相关的几大科学问题,同时建议调整国家实验室的使命以迎接新的挑战。这种转型的结果是能源部所属国家科学用户平台——环境分子科学实验室的创立。威利相信,对现象背后分子过程的认识和控制,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EMSL将擅长计算机模拟分子过程的理论学家与物质科学、生命科学领域的实验科学家聚集在一起,给他们配备最好的装置、设备,营造出最好的研究条件。
美国能源部行政大楼
在创建国家科学平台的同时,威利和他的团队已经开始为基础研究的开展做准备。他们邀请了杰出的资深科学家规划和领导实验室的研究项目。1989年,他们从耶鲁大学请来了史蒂夫·科森(Steve ),负责环境分子科学实验室的实验化学物理项目,每年给他250万美元研究经费供他自由支配,让他发展世界领先的表面化学物理研究项目。在大量资金和人才的共同努力下,核废物的处理取得了初步成就,在美国能源部的乐观估计下,很快就能摘掉核能污染最严重厂区的帽子。
加州核物理专家海德·埃利斯塔表示,现今的核废除处理其实并不能完全避免对环境的影响,而对于未来的环境发展而言,应当避免老旧的核设施和核武器的研究。在没有更好的处理措施之前,核废物还是可能会成为二次污染的污染源。
核废料虽然不会立即对公众健康和环境安全产生威胁,但其长期影响不容忽视,值得大家长期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