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视窗是诚信为本,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变...
在微创医疗宣布第7家子公司即将分拆上市后,业界再一次发出灵魂拷问,“拆分无止境,终点在哪里?”
而最新股东大会上,微创终于给出了答案。“12个赛道,分拆12家上市公司。
6月19日,微创医疗举行2023年股东大会;次日开盘,其股价即下跌0.1%,截止当日收盘股价下跌3.5%;6月21日,股价继续下跌5%。
股价下跌的一部分原因,或是受到本次“股东大会”消息影响。*** 从6月19日微创医疗发布的官方文件显示:有约8%的股东投票反对创始人常兆华继续担任CEO。
据了解,股东们最大的争议仍然集中在以下两大问题:1、公司何时盈利?截止2022年,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已连续三年为负数;作为一家成立25年的大型企业,风险可想而知。2、目前全球尚未有分拆12家子公司上市的先例,微创的一系列“吃螃蟹”操作,是否会导致母公司陷入空心化窘境?
01
成本扩大、盈利不振
只能靠不断上市“续命”?
微创医疗的管线大多与医疗介入、手术的高值耗材相关。因此在带量采购和疫情的双重“夹击”下,自2020年,其归母净利润开始亏损。
从2022年业绩来看,其总营收已恢复到“疫情前”19年水准,但是归母净利润的亏损幅度进一步加大57.8%至30亿元。
为什么亏损端扩大?微创医疗在股东大会上表示“主要有两大因素”:1、在创新研发上的投入比较多;2、带量采购背景下,利润收窄。
关于研发成本:连续5年双位数增长,管理层表示计划做费用控制
2018到2022年,微创医疗研发投入都是以两位数增长,分别+80%,+44.5%,+27%,+55%,+41%。
2022年研发成本高达4.2亿美元(约29.24亿元),占比总营收50%。
其实作为创新高地的大健康领域,研发占比50%甚至更高也很正常。但所有成本投入都要以性价比来综合评判。从微创医疗2018-2022年的市研率来看,2021年最高达45倍,2022年最低不到8倍。说明二级市场认为其2021年的市值被高估,而2022年的研发投入太高。*** 2021年,微创医疗曾到达其最高值73港元/股,市值破千亿港元;主要是受到外围市场环境激励,以及高瓴资本连续增持所驱动。
*** 一般而言,市研率是市场对企业研发效率的认可体现(15-17倍为最佳)。太低说明市场认为企业研发投入太高;太高则认为企业市值被高估的可能性增大。
微创医疗透露,管理层对于费用控制非常重视,并已做了调整,预计2023年研发占比将降到35%左右,其2023上半年亏损将呈现双位数收窄。
关于利润:带量采购压缩空间,未来盈利点多存不确定性
中国市场上,高值耗材领域的带量采购已“常态化”:
而微创医疗的管线大多都纳入集采范围内。
从其2022年细分领域业绩来看:
微创医疗表示,在集采背景下,其未来盈利点将主要基于:集采降价趋于温和、多产品矩阵、海外市场营收等。
然而,以上三点都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1、集采降价趋于温和 vs 销售费用占比39%?
根据微创的表述,带量采购常态化下,规则将越来越成熟,预计降价幅度会趋于温和,因此未来盈利空间将上升。
集采全面倒逼企业降本增效,无论趋于温和还是扩大范围,无从预判,除了依赖外部条件变化,企业需要更多的内部变革来降本,或许才能更好的实现增效。
因此,很多企业为应对集采都快速降本,尤其是外企。
吊诡的是,本应该降低的销售费用,微创医疗这边却始终维持高位。近5年其“销售、市场营销费用”来看,占比总营收都高于30%,2022年占比高达39%。
或许,微创需要调整销售策略,才能更好为利润腾出空间。
2、“多产品矩阵” vs 大而全布局?
微创医疗认为,在集团大背景下,产品的竞争力来自综合实力。集团规模更大的企业更具成本优势。此外,多类产品矩阵布局,将形成利润互补。
此外,截止目前,微创医疗已有超过30款产品进入国家创新医疗器械“绿色通道”,这些产品获批后,或将成为其未来的市场竞争力。*** 为鼓励创新,“创新医疗器械”或将不会很快纳入集采,保有盈利空间。
但是,大而全不一定好,从其当前业绩来看,仅大动脉及外周血管介入业务盈利,没有形成利润互补;而其快速拓展多项其他业务,包括IVD、医疗影像等,成本不断增加,是否会为其带来盈利仍未可知。
3、海外市场营收 vs 巨额海外投入?
微创医疗表示,从当前企业发展角度来讲(国内市场是“做慈善”),利润可能更多在海外市场。
截止目前,微创医疗的海外营收一直高于中国营收。
2022年,微创医疗海外营收占比52%,中国营收占比48%。
2022年,微创医疗在海外营收最高的三大业务:
但是,其海外业务主要来自于收购,大多仍依赖原有市场份额(具体未披露)。
此外,目前看来,其海外营收很显然是“杯水车薪”。相较于每年在海外研发、销售的高成本投入,增长的利润无法平衡集团整体的亏损。
以上综合来看,基于微创医疗目前的“烧钱”状况,现金流变得格外重要。
截止2022年底,其拥有12亿美元(约86亿元)现金结余。而从其历年现金流结构来看,
因此,历年现金流结余主要来自于融资;或许也解释了微创医疗不断分拆上市的意图。
02
微创医疗“终极目标”:
12个赛道,12家上市公司
截止2023上半年,微创医疗业务覆盖12个细分赛道(产业集群),拥有50多家子公司。
微创医疗的12个细分赛道
其中:
可以看到,微创医疗“野心”不小,这些业务几乎涵盖了医疗器械领域最火热的赛道。
2023股东大会上,微创医疗表示拆分12家公司独立上市是其战略之一,目的是让12个细分赛道(产业集群)里,每个板块都有一家上市公司作为旗舰。而旗下50多家子公司将通过入股、并购等形式融入这12家上市公司。
截止目前,“微创系”已有6家上市公司,包括:
*** 截止2023年6月21日
1家即将上市的公司:
微创医疗表示,各细分业务利润在无法支撑经营发展情况下,长期“吸血”母公司不现实。因此,“让其独立成长,自己养活自己”,是目前公司的一个战略。
对于该模式比较有名的范例就是阿里巴巴。6月20日,阿里巴巴集团宣布其变革正顺利平稳推进,1+6+N的全新业务集群基本成型,各业务集团董事会已开始运行,多个业务的上市和融资计划也已开展。
简单来说就是“孩子交给市场养”,优点包括:1、子公司多了母公司管理起来越发困难,而通过独立上市可以让市场直接监管,解决管理半径的问题。2、可以实现子公司自己的融资现金流,自给自足。
未来,微创医疗作为母公司将成为平台型控股公司,预计其市值将折价,甚至可能低于子公司市值。
拆分上市不一定是“弊端”,要看其结果,也就是对业绩及未来是否有所助力。
截止2023年6月,同为中国高耗“三巨头”的威高、乐普显然已大步向前。
微创医疗已成立25年,从心血管赛道开始创新、突破,后续不断布局追逐到最新风口赛道也算另一种成就。然而,持续多元化以及“过度依赖”资本游戏,是否会反噬初心?
我们依然期待中国大健康领域能走出真正的全球化公司。考验的是战略定力,人才,公司治理,不是锦上添花,微创医疗能否成为“中国的美敦力”?还要灵魂拷问和交给时间。
欢迎留言讨论。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