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视窗是诚信为本,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变...
与过去10年一样,今年3月11日下午2点46分,日本全国上下默哀一分钟。
12年前的此时,一场里氏9级的大地震袭击了日本,并引发了海啸和核泄漏,造成至少22200人死亡和失踪。
今年是3·11东日本大地震12周年,除了12年来始终如一的默哀与祈祷,今年的纪念也充满着些许的担忧与恐惧。
日本政府决定在春夏季节将核废水排入大海,还推动核电站重启、延长使用寿命,一系列举动让核事故12周年蒙上“核”的阴影。
外界认为,日本在处理核废水等灾后问题上未采取负责任的态度,与其自诩的绿色环保、遵守国际规则、承担更多责任义务相悖,最终将损害日本的国际声誉,无助于从根本上解决灾难遗留问题。
悲伤依然存在
灾难发生十多年后,虽然国家层面不再举行纪念活动,受灾地区政府也缩小了纪念活动规模,但3月11日日本各地仍然举行各种纪念活动,人们为当年地震海啸的遇难者献花、祈祷、鞠躬、默哀。
上周六,在遭受海啸袭击的岩手县和宫城县,一些居民步行到海滩,为遇难和失踪的亲人祈祷。
在宫城县仙台的一所小学,人们放飞了数百只彩色气球,以纪念逝去的生命。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当天也前往福岛出席纪念活动,除了哀悼,岸田带来更多重建的信心和承诺。
他在讲话中表示,政府将“继续竭尽全力”确保福岛和东北地区的重建。
岸田还表示,部分解除疏散令后福岛形势已取得进展,福岛“开始走向全面恢复和振兴”。
然而数字和事实却有些冷酷。
据日本警察厅最新统计,2011年“3·11”大地震造成15900人死亡,2523人失踪。
此外,据重建部门统计,截至去年3月31日,灾难导致的死亡人数为3789人,其中包括因疾病或压力导致的自杀。
法新社称,虽然此次核泄漏没有直接造成人员死亡,但事故发生后约有16.5万人自愿或根据疏散命令离开家园。
日媒透露,尽管灾区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进展,但受福岛核电站事故等因素影响,约3.1万人被迫离开家园,过去10年里,受灾最严重城镇的人口大幅减少。
法新社称,“经过大规模清理工作,核电站周围的大部分区域已被宣布安全,但许多居民选择不再返回。”
十二年过去了,“对我来说,悲伤没有改变,一点也没有减轻。”一位55岁的福岛居民说。
“海上恐怖主义”
重建和灾后救援工作同样充满困难,包括安置受灾居民、清理熔化的核反应堆、进行去污作业、振兴当地经济等。
例如,如何从福岛第一核电站核反应堆中取出高放射性核燃料碎片尚未决定。
再比如,福岛县核电站除污土壤目前存放在过渡性储存设施中,最迟2045年将运往福岛县外进行最终处置,但具体处置和运输地点尚未确定。
据共同社报道,福岛第一核电站附近仍有禁区,预计核反应堆退役要到2041年至2051年才能完成。
其中,最棘手、争议最大的问题莫过于核废水排放问题,这使得今年的纪念活动笼罩在核阴影带来的焦虑氛围之中。
3月10日至11日,日本民众在经济产业省和东京电力公司附近举行集会,反对日本政府和东京电力公司计划在今年春夏向大海排放福岛核污染水。
尽管遭到当地民众、渔业公司以及周边和太平洋国家等各方反对,岸田政府仍坚持在今年春夏排放核废水。岸田表示,为了实现福岛重建,这个时间不能推迟。
日方称,之所以抢排,是因为核废水储存量已接近极限。日媒称,福岛第一核电站水箱储存量为137万吨,如今核污染水已增至132万吨,已接近饱和。
日方强调,核废水将经过净化、稀释后排放,这已获得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批准,而且将在几十年内逐步排放,因此不会对海洋环境造成破坏性影响。
事实上,国际原子能机构技术工作组尚未完成对日本海水排放计划的评估,更没有得出最终结论。
日本的言论和行动遭到舆论的广泛批评和质疑,认为“无异于对海洋进行恐怖袭击”。
中国外交部3月10日表示,日本福岛核污染水处置事关全球海洋环境和公众健康,不是日方私事。中方敦促日方正视各方合理关切,在与周边国家等利益攸关方及有关国际组织充分磋商、达成共识之前,不得擅自启动核污染水向海洋排放。
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教授周永生表示,核废水排入大海是日本三届政府持续推动的事情。这一计划在安倍晋三执政时期就有,菅义伟政府在2021年4月作出决定,现在岸田必须实施。对日本而言,它没有考虑更好的选择,坚持将废水排入大海,其目的是摆脱负担、节省成本、减少经济消耗,并消除该国核污染风险。
周永生指出,日本宣称将对数百万吨核废水进行无害化、稀释处理,但事实上核废水中的放射性物质难以完全去除,无疑将对海洋环境和生物、渔业、水产品等造成损害,日本的这一表态纯属欺骗世界公众。
全国日本经济学会副会长、上海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日本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陈子来认为,岸田选择发布时间不无政治考量和对内外形势的判断。对内,执政进入缓和期,政治矛盾相对缓和,支持率也趋于稳定;对外,日韩关系改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来自韩国的反对压力。“因此,在不受其他矛盾制约的情况下,岸田应该抓住这个机会之窗,尽快解决这个难题。”
在陈子莱看来,日方的做法是自私的、不负责任的、言行不一的。
首先,日本在解决核废水排放问题上,更多的是考虑经济效益和成本,而不是选择真正保护海洋环境的最佳途径,这与日本自诩的绿色环保国家背道而驰。
其次,日本无视对周边国家和其他太平洋国家的影响和后者的反对,与其一贯宣称遵守国际规则、自诩负责任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如果日本一意孤行,其后果将严重损害日本的国际形象和声誉。”
除了排放核废水外,岸田政府还在推动备受争议的核能政策改革,包括重启核反应堆、延长核电站使用寿命等。
2011 年地震后,日本关闭了几乎所有核反应堆,目前大多数仍处于关闭状态。如今,岸田政府正在推动重启反应堆、建造新的核电站,并呼吁使用具有新安全机制的“下一代”反应堆。
与此同时,岸田内阁还于上月底通过法律修正案,允许核电站运行年限超过60年,打破了福岛核事故后采取的“原则上40年,最多60年”的规定。
12年后,两位学者认为,岸田政府之所以敢触碰“核”,主要是为了突破能源供应瓶颈。乌克兰危机让日本面临几十年来最严重的能源短缺,能源价格上涨也推高了国内通胀,已达到40年来最高水平。其次,是为了实现“脱碳”目标。因为关闭核反应堆后,日本碳排放量急剧上升,拖累其减排步伐。
灾难影响难以消除
灾民不愿回家、重建进程艰难、核废水排放遭诟病……12年过去,灾难的影响仍在蔓延,反思也在持续。
美联社评论称,东日本大地震后的恢复重建提供了深刻教训,一场足以撕裂社会基础的自然灾害,随之而来的是巨大的集体心理创伤、人员伤亡和物质破坏,其影响将持续很长时间。
“由于政府无能和官僚主义,重建工作进展缓慢。这些问题已经渗透到政治舞台,尤其是关于如何处理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核废料和污染水的争论。多年后,人们对核辐射的恐惧再次浮出水面。”
陈子雷称,面对灾难遗留的问题,日本政府采取的是回避态度和选择性盲目,而不是拿出勇气,以新的姿态迎接挑战,试图从社会体制、机制乃至制度改革的角度推动问题的解决。比如不负责任地处理核废水,忽视核电管理的结构性问题。结果,很多问题只会越来越难解决,灾难的影响也无法从根本上消除。
(编辑邮箱:)
专栏编辑:杨利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