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视窗是诚信为本,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变...
北京时间8月24日12时左右(当地时间24日下午1时许),日本正式开始将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核污染水排放至太平洋。那么,核污水的排放对我们有何影响?海产品以后还能吃吗?去日本旅游,要注意些什么?24日晚上19时左右,从事渔业资源研究的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院长陈新军教授接受了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的采访。
【今年将排出3万多吨核污水】
据悉,东京电力公司计划在每吨核污染水中加入约1200吨海水进行稀释,在确认浓度降低到所谓的“预想标准”后,正式开始核污染水排放。按计划,2023年内总共将分4次排出3.12万吨核污染水,首批计划排出约7800吨,将从8月24日连续排放17天。
东电和日本环境省等部门称,他们会在福岛第一核电站周边海域设置检测设备,一旦出现放射线数据异常、震度5弱(约为里氏7级)以上的地震以及海啸等情况,将暂停排放。
日本《每日新闻》预计,要把这些核污染水全部排完,预计会花费30到40年的时间。
【核污水≠核废水】
核污水,顾名思义就是含有放射性的污水。如核泄漏事故中产生的高放射性废水,或者与核燃料直接接触的冷却水等。专家表明,核污水不等于核废水。核污水危害更大,含包括氚在内的64种核放射性物质。
有日本学者指出,福岛周边的海洋不仅是当地渔民赖以生存的渔场,也是太平洋乃至全球海洋的一部分,核污水排入海洋会影响到全球鱼类迁徙、远洋渔业、人类健康、生态安全等方方面面,因此这一问题绝不仅仅是日本国内的问题,而是涉及全球海洋生态和环境安全的国际问题。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院长陈新军教授表示,日本将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核污染水排放至太平洋,其严重影响具有不可逆性,其后果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
陈新军教授解释,不同等级的核事故所产生的核元素污染是不同的。福岛第一核电站的事故等级相当高,因此它产生的核污水的污染程度也不可小觑。虽然排放地是在日本,目前的影响可能集中在日本的太平洋一侧海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整个太平洋区域都会受到影响。
【海产品还能吃吗?】
那么,海盐、海产品,还能吃吗?
陈新军教授强调,不同核放射性元素的衰变周期是不同的,一些放射性元素衰减快,那么对生物的影响会渐渐消失;但一些放射性元素衰减周期很长,有些甚至需要几千年才能完成,那么这种放射性元素的影响将通过食物链影响长远。
从事渔业资源研究的陈新军教授介绍,目前,我国相关单位一直在搜集排放之前的渔业资源数据,在日本排放核污水后也会继续采集相关数据,以便于两者进行对比研究。目前,铯元素对海洋渔业的影响有部分研究,但是例如氚等元素对海洋渔业资源影响的研究几乎没有。
“不过,市民们也不要过于担忧。在我国市场上流通的海产品一定是经过严格检测的,是安全的。”陈新军教授强调。目前,我国已全面暂停进口日本水产品,距离污染源较近的水产品也将严格受到管控;同时,对于公海捕捞的水产品,国家有关部门将会加强监测与监管,加强与有关沿海国家的国际合作,开展对海洋生态、海洋生物的安全进行长期跟踪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