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视窗是诚信为本,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变...
业内爆料:叶飞式“市值管理”非常普遍
“这种情况非常普遍,在我实地调研的近百家上市公司中,将近十分之一参与过,其中一部分是中小市值的上市公司。”了解此类“市值管理”业务的私募基金经理陈方(化名)向风口财经记者表示,叶飞语境中的“市值管理”,实质上是以市值管理之名,行股价操纵之实。
陈方介绍,参与者往往包括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团队,以及公私募、券商资管等组成的中介,而受害者往往是二级市场的普通投资者。
他补充说,长三角地区是其重点关注区域,从南到北,“坐庄”操纵股价的现象愈演愈烈,北方多个城市也在上演。“我去过的一个城市,当地有11家上市公司,明确表示做过市值管理的就有4家。”
“这在内地和全球都是较为常态的现象,在中国证券市场目前发展阶段,更加多。” 玄甲金融CEO林佳义曾表示。
早在2017年,证监会就对彩蝶资产、谢风华、阙文彬操纵恒康医疗股价案作出行政处罚。
证券时报曾在报道中拆解此类市值管理模式,先由中介跟股东方谈好出资金额、收益分成等安排,随后资金方买入股票锁仓,锁仓目的是减少流通筹码,以便减少股价拉升时的抛压盘,减小资方后期对股价运作的阻力,最终实现股东的套现和收益的分成。
“真正的‘市值管理’是通过业务优化提升业绩,本质应该是‘价值管理’,而不是人为干预股价。”一位上市公司董秘告诉风口财经,“大多数上市公司做市值管理的目的是帮助实控人减持股份,还有一部分是解决股东的股权质押等一系列问题。”
风口财经通过多方渠道了解到,有部分企业一上市就开始寻找市值管理团队,“企业刚上市时没有套牢盘,财务问题少,股东身份很清晰,这个时候操作的确会容易很多。”
找分析师写报告,一篇报价10万
接触过“市值管理”的业内人士张晓向风口财经记者透露,某知名券商营业部人员曾私下向自己表示,可以帮助联系上市公司做市值管理,作为“掮客”可在其中获利。
叶飞所扮演的正是“掮客”的角色,从叶飞目前爆料的内容来看,中源家居委托的操盘方蒲菲迪通过中间人申万宏源证券青岛营业部刘鹏找到了他,希望其作为中间人联络下游机构代持股票。
多位市场人士向风口记者表示,在市值管理中,券商和私募往往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上市公司寻找市值管理团队的中介。据报道,本次中源家居事件中向叶飞讨债的下家是恒泰证券资管前员工,发现做市值管理中间人来钱更快,就选了辞职下海,并且已经在短时间内做成了城地香江这单案例。
叶飞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谈到,券商和公募基金,一个扮中间人的角色,一个扮接货的角色,“拿公司的自营盘的钱,还有拿老百姓的基金的钱去接高位的货,然后自己赚取一定的好处费,大概是5~7个点。”
“有些市值管理团队需要的资金量很大,个人的资金达不到上亿的体量,就通过私募或银行融资,有些私募年化收益率很高,能达到200%甚至300%,用高净值客户融来的资金去做市值管理。
张晓也表示,的确存在券商和私募机构参与市值管理的情况,“券商与上市公司联系密切,有着资源优势,作为中间人为上市公司列出名单,引荐市值管理团队。”他还透露,“一些做市值管理的上市公司会找券商分析师写报告,吸引散户买股票,一篇报价10万。”
一些业内人士透露,市值管理团队和券商、私募的交易方式十分隐蔽,很难留下证据,“事成之后见面吃饭就给了‘茶水费’,一般是现金。市值管理团队一般都有上亿的资金,把账户放在券商那里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帮助营业部完成业绩。”
21世纪经济报道曾报道过此类“市值管理”的退出操作,一般有契约协议,会按次序退出。在完成上市公司股东需求后,接盘机构再退出,也可以多准备几次所谓的利好消息,来吸引散户推高股价,使接盘机构完成退出。但这种操作下,参与接盘拉抬股价的机构,最后往往没有好结局。
“做市值管理最难的地方不是融资,难在出货,因为没有太多人接盘。”据陈方介绍,曾有市值管理团队找上门来合作,希望他提供三千万元左右的资金购买一只股票,并开出3:7的分成比例,获利之后可以分得70%的佣金。
“本来流通盘不是很大,买了很多股票,尽管股价拉高了一倍甚至两倍,但是没有人接盘就也很难出货。盘方会去找券商自营和公募基金,大体量的才能帮助接盘。”陈方补充说,“以前散户有80%,现在散户比例很少,都被引导去买基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