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视窗是诚信为本,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变...
▼▼▼
一、防毒气
污水处理过程中,各种池下和井下都有可能存在有毒有害气体。污水处理必须采取一系列安全措施来预防硫化氢中毒。
(1)掌握污泥性质,弄清硫化物污染来源每个泵站和污水厂应对进水的硫化物浓度作分析。严重威胁工人生命安全的,应及时向上级有关领导部门申报,采取有效措施。
(2)经常检查工作环境、泵站集水井、敞口出水井,下池下井处理构筑物的硫化氢浓度时,必须连续监测池内、井内的硫化氢浓度。
(3)用通风鼓风机是预防H2S中毒的有效措施,通风能吹散H2S,降低其浓度,下池、下井必须用通风机通风,并必须注意由于硫化氢比重大,不易被吹出的情况,在管道通风时,必须把相邻井盖打开,让一边进一边出。泵站中通风宜将风机安装在泵站底层,把毒气抽出。
(4)配备必要的防H2S用具,防毒面具能够防H2S中毒,但必须选用针对性的滤罐。
(5)建立下池下井操作制度,进入污水集水池底部清理垃圾,属危险作业,应预先填写下池下井操作票,经过安全技术员会签并经基层领导批准后才能进行。
(6)必须对职工进行防H2S中毒的安全教育,下水道、泵站、处理厂内既然存在硫化氢,必须使职工认识硫化氢的性质、特征、中毒护理及预防措施。
二、安全用电
对电气设备经常进行安全检查。检查包括:电气设备绝缘有无破损;绝缘电阻是否合格;设备裸露带电部分是否有保护;保护接零线或接地是否正确、可靠;保护装置是否符合要求;手提式灯和局部照明电压是否安全;安全用具和电器灭火器是否齐全;电气连接部位是否完好等。
对污水处理厂职工来说,必须遵守以下安全用电要求:
(1)不是电工不能拆装电气设备。
(2)损坏的电气设备应请电工及时修复。
(3)电气设备金属外壳应有有效的接地线。
(4)移动电具要用三眼(四眼)插座,要用三芯(四芯)坚韧橡皮线或塑料护套线,室外移动性闸刀开关和插座等要装在安全电箱内。
(5)手提行灯必须采用36V以下的电压,特别是潮湿的地方(如沟槽内)不得超过12V。
(6)各种临时线必须限期拆除,不能私自乱接。
(7)主要使用电器设备在额定容量范围内使用。
(8)电器设备要有适当的防护装置或警告牌。
(9)要遵守安全用电操作规程,特别是遵守保养和检修电器的工作票制度,以及操作时使用必要的绝缘工具。
(10)要经常进行安全活动,学习安全用电知识。如果由于防范不足,发现有人触电则首要的是尽快使触电人脱离电源。当触电人脱离电源后应迅速根据具体情况作对症救治,同时向医务部门呼救。
三、防溺水和高空坠落
污水处理厂职工常在污水池上工作,防溺水事故极其重要,为此要求做到:
(1)污水池必须有栏杆,栏杆高度1.2m。
(2)污水池管理工作不准随便越栏工作,越栏工作必须穿好救生衣并有人监护。
(3)在没有栏杆的污水池上工作时,必须穿救生衣。
(4)污水池区域必须设置若干救生圈,以备不测之需。
(5)池上走道不能太光滑,也不能高低不平。
(6)铁栅、池盖、井盖如有腐蚀损坏,需及时掉换。
此外,污水处理工还应懂得溺水急救方法。
污水处理厂职工有时需登高作业。例如调换池上灯泡,放空污水池后在池上工作也相当于登高作业。登高作业应牢记:登高作业“三件宝”(安全帽、安全带、安全网),并遵守登高作业的一系列规定。
四、化验室安全
污水处理厂一般都有水质分析化验室,化验室工作应遵守以下几点安全规则:
(1)加热挥发性或易燃性有机溶剂时,禁止用火焰或电炉直接加热,必须在水浴锅或电热板上缓慢进行。
(2)可燃物质如汽油、酒精、煤油等物,不可放在煤气灯、电炉或其他火源附近。
(3)当加热蒸馏及有关用火或电热工作中,至少要有一人负责管理。高温电热炉操作时要戴好手套。
(4)电热设备所用电线应经常检查是否完整无损。电热器械应有合适垫板。
(5)电源总开关应安装坚固的外罩,开关电闸时,决不可用湿手并应注意力集中。
(6)剧毒药品必须制定保管、使用制度,应设专柜并双人双锁保管。
(7)强酸与氨水分开存放。
(8)稀释酸时必须仔细缓慢地将硫酸加入到水中,而不能将水加入到硫酸中。
(9)用吸液管吸取酸、碱和有害 性溶液时,不能用口吸而必须用橡皮球吸取。
(10)倒、用硝酸、氨气和氢氟酸等必须戴好橡皮手套。启开乙醚和氨水等易挥发的试剂瓶时,决不可使口对着自己或他人。尤其在夏季当开启时极易大量冲出,如不小心,会引起严重伤害事故。
(11)从事产生有害气体的操作,必须在通风柜内进行。
(12)操作离心机时,必须在完全停止转动后才能开盖。
(13)压力容器如氢气钢瓶等必须远离热源,并停放稳定。
(14)接触污水和药品后,应注意洗手,手上有伤口时不可接触污水和药品。
(15)化验室应备有消防设备,如黄沙桶和四氯化碳灭火机等,黄沙桶内的黄沙应保持干燥,不可浸水。
(16)化验室内应保持空气流通,环境整洁,每天工作结束,应进行水、电等安全检查。在冬季,下班前应进行防冻措施检查。
来源:浙江省应急管理厅、新京报、中国化学品安全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