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视窗是诚信为本,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变...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张爽 郭峰 见习记者 韩志磊 滨州报道
船员对于很多人来说比较陌生,对如何成为一名合格船员更是知之甚少。而在滨州,有一所职业院校,每年向全国输出6000余名优秀的航海人才,为促进海员队伍高质量发展贡献着滨州智慧,这就是滨州职业学院。
“在船上工作比我想象中要好,重点是待遇好、有保障。”李明是滨州沾化人,今年31岁,趁着假期休息,他来到滨州职业学院士官(海洋)学院继续深造,等到再次回到工作岗位,他的工作环境、待遇将有新的提高。而像李明这样在滨职学习的学生并不在少数。
滨州职业学院士官(海洋)学院是学校最具办学特色的二级学院之一。学院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抢抓机遇,深化产教融合和军民融合,建立了“政、行、军、企、校”五位一体的办学体制,先后成为国家海事局海船船员培训机构、山东省远洋渔业船员(滨州)培训基地、山东省海洋与渔业执法人员培训基地、山东省现代渔业技术培训基地、滨州市退役士兵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基地、全国定向培养士官试点院校承办单位、山东省航海教育科普基地。这也使得学校在从事涉海、涉渔类培训中有着坚实底气。
走进士官(海洋)学院,一股海洋之风迎面而来。在学院的实训中心,在校学生、培训学员进行各种专业技能的培训。在一间教室里,放置了各种各样的绳索,学生们围着栏杆练习着老师传授的本领。记者了解到,一根小小的绳子在合格的海员手中能够根据应用场景打上适合的绳结,这也是成为合格海员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
“以前从没接触过,学起来感觉挺有意思的。因为我朋友有从事相关工作的,说海员市场前景好、收入稳定便想着尝试。”来自甘肃的退伍军人鲁江,和记者分享着在这里学习的感受。鲁江在听说滨州职业学院在海员培训方面有着很强的实力,便在今年年初来到了滨州开启求学培训之路。“来到滨职后便觉得我的选择是正确的。”
教学资源丰富是学院给所有来这里求学人员的最初印象,这里不仅有航海水上训练中心、轮机实训中心、航海实训中心三大实训基地,配套建设了多媒体教室、语音室、远程考试中心等满足船员和港行人员培训的实训设备,还拥有一支学术造诣精深、学术思想活跃、教学经验丰富、敬业爱岗的师资队伍,其中不乏船长、轮机长,专业教师全部具有海上或海运企业的工作资历。
“这里的老师非常专业,也很负责,虽然我们属于社会人员再培训,但老师不管是在生活上还是教学上都很负责。真的是手把手的教”李明说。
不仅是在教育教学方面,学院还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特点,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创新思路,大胆突破,积极探索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合作服务的途径,完善社会服务体系,搭建社会服务大平台。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学院不仅在在校生职业技能培训上实现“双证融通”,更是面对区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型专业渔民大量开展海船船员培训,实现每年再就业500人以上,成为加快地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剩余劳动转移的重要方式。学院还把握新时代渔业生产安全的新要求,立足服务当地渔民开展渔船船员培训,平均年培训300余人,2022年更是完成渔业船员培训1100人。
不仅如此,学院通过培训,推广渔业技术,不断提升基层渔技推广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服务能力,为推进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渔业新旧动能转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同时,在拓宽军人就业方面开展专项培训,配合地方武装部,开展基干民兵培训。
“学院注重内涵发展,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的贡献也与日俱增。”滨州职业学院士官(海洋)学院党总支书记王进博介绍,目前,学院积极打造社会服务与培训品牌,实现了在打造招牌海员、服务渔业船员、拓宽军人就业、传播渔业技术、考核民兵技能、培训企业员工、推广航海科普等项目上,年培训10000余人次,实现剩余劳动力再就业年均1000人以上。
逐梦海洋,向海图强。滨州职业学院用实力为前来求学的人员开启蓝色之路,用底气守护航海梦想,为主动服务国家“海洋强国”和“海洋强军”战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贡献着滨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