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中华视窗是诚信为本,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变...

中华视窗

咨询热线

400-123-4657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资讯

新时代中国美学研究的新思路

添加时间:2024-01-28

/

近年来,国内外美学研究的理论语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时代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变迁、技术条件的更新、艺术发展的需要,都影响着美学研究。新时代加快中国美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必须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深入研究和阐释中国传统美学思想资源,把握当代世界美学的发展趋势,关注当下中国人的审美和艺术实践情况,进行新的探索和建构,使美学为当代社会服务。本文试图从八个方面讨论新时代中国美学研究所要实现的跨越式发展。

第一,对“美的本质”问题的重新反思。当下美学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超越了传统美学的“二元对立”。20世纪50年代,中国美学在建立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论争中形成了“四大派”,即“美是主观的”“美是客观世界的自然属性”“美是客观世界的社会属性”“美是主客观统一”。这些理论各不相同,相互进行了激烈的争论。到了20世纪80年代,它们各自有一些新的发展,在细节上作了许多修正,然而仍是建立在传统美学“二元对立”的立场上。例如,在谈到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当时所思考的,是对自然的认识、改造,甚至征服,没有将自然看成是人生活于其中的环境。在谈论对美的欣赏时,仍将它与认识论中的“反映论”联系起来,不能将审美与认识作出明确区分。将美看成“主客观统一”,也不过是“在物为刺激,在心为反应”式的主客合一,而非在一个更深的本体论层面上的超越主客的统一。从80年代开始,中国学界开始反思这种美学倾向,以实践的观念为突破口,形成了美学研究的人类学本体论的立场,此后从生命、身体、生活的线索来研究美的各种流派被建立起来。近年来还有一些从中国传统哲学出发研究美的“意象”“生生”“人生”等新思考。这些工作对于汲取中国传统哲学资源,进行面向当代现实和当下艺术的美学体系建设,具有积极意义。然而,在“美的本质”这一话题之下,仍有很多问题有待研究。例如对“人生”,是从“生命”“身体”“生存”角度理解,还是从“动作”“活动”“行动”“创造”的方面理解?从“人的本质”出发研究“美的本质”的做法,割断从动物到人进化的连续性,是否具有人类中心主义的倾向,从进化论的角度看是否存在着缺失?等等。针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对于在美学研究领域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引领研究向纵深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第二,“科学美学”的新发展。现代中国美学的研究从发端时起,就有着一种内在的科学传统。在20世纪前期中国美学的一部重要著作——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中,就有着借鉴心理学研究成果来研究美学问题的倾向。在20世纪后半叶,许多学者研究文艺创作的思维规律,寻找和建构审美的心理模式,尝试在文艺批评中借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做出许多努力。近年来,一些学者尝试对审美经验进行科学研究,借鉴神经生理学、实验心理学的方法和成果进行美学研究。当然,美学研究离不开哲学,怎样在这种研究中把握好哲学的思辨与科学的实证之间的关系,把握好哲学心理学与实验心理学的关系?我们认为,应坚持百家争鸣,让学者以不同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同时相互倾听,在相互论争和学习中实现互补。

第三,对美的性质界定和艺术批评中所使用的概念和范畴进行研究。这种研究有着悠久的传统。例如在美学中对“崇高”和“优美”、“幽默”和“滑稽”、“悲剧性”和“喜剧性”等范畴的研究,在艺术批评中对“模仿”与“再现”、“隐喻”与“象征”等术语的研究,在文化研究中对“现代”“后现代”等术语的研究。中国传统文学和艺术理论中的“赋、比、兴”“自然、气与气韵”“文与道”等概念,从上古到晚清被人们反复使用,并在使用中不断被赋予新意。这种概念史的意义辨析非常有价值,吸引了众多研究者的注意。从20世纪初到今天,语言学研究有了很大的发展,一些新的语言学观念改变了人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和方法,以及人们对事物本质的看法。借鉴语言学的新成果,以概念、范畴和关键词的研究为切入点,可以推动美学的学科更新。

第四,对传统的再反思。中国美学的传统与西方美学的传统,对当前的美学研究都很重要。然而传统必须活在当下。对传统,有一种“为传统而传统”的学术态度,致力于还原语境,进行追寻原意的阐释。这种工作当然是需要的,但同时,我们还需要一种从当代语境出发的研究。在当代美学理论的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解决了这个问题,传统资源就能成为我们建设当代美学的营养。近年来,有不少中国学者所撰写的多卷本、大部头的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通史和断代史问世,这种深入的历史研究,反映出中国美学研究的厚度和实力,为美学理论创新提供了基础与依托。

第五,对艺术的新探索。宗白华曾说过,艺术是一个可写一本大书的题目。艺术之中值得进行哲学美学分析的话题很多,例如:艺术的定义、艺术的起源、艺术的总体性与艺术的分类特性,具体门类艺术的特点及其与其他艺术间的联系,艺术终结话题所带来的挑战,艺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艺术的边界及其随着时代而发生的变化,等等。有学者指出,随着中国的学科制度的变化,艺术被提升为一个学科,因此艺术研究变得非常重要。其实,这个问题应该反过来认识。正是艺术本身的问题越来越多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产生了新的研究需求,才使我们在制度设计上给予艺术研究以更大空间,投入更多资源。

美学在环境设计中的运用_环境美学书_环境美学的定义

第六,新技术对美学研究的挑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而且形成了新的文学和艺术的载体。回顾历史,由于媒介的变化,文学和艺术曾发生过巨大的变化。例如,印刷术的普遍应用使得书刊大量出现,才有了成本的小说和在杂志上连载的小说,使文学从形式到内容都有了很大变化。同样,新媒介也会带来文学上的根本变化。网络小说给纸质文学带来冲击;古老的“光”的美学随着新灯光技术的发展,给各种表演带来了全新面貌;新的声音保存传播技术和电子化影视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相应的艺术形式带来了无限的发展空间。可见,各种艺术形式都在面对媒介变化的挑战,出现形式更新;伴随新媒介的发展,不断产生新的艺术门类。

第七,面向社会生活的美学。从起源的角度来看,美是起源于乡村的生活,早在城市还没有出现时,人类就有了对美的追求。美的创造和欣赏活动渗透在早期人类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与各种信仰形式和休闲形式结合在一起。城市的出现使得人们开始有意识地大规模创造美的艺术,并对美的现象进行反思,从而产生美学。当前,越来越多的人从乡村进入城市,城市发展与乡村振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两个重要方面,这进一步强调发展城市美学和乡村美学的必要性。城市要克服“千城一面”,使地方特色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乡村要实现全面振兴,要从空心化到建成新家园。乡村生态的美、城市现代文明的美,都是建设的目标,也是建设中的美学追求。美学理论要针对这些方面形成评价尺度,指出努力方向。

第八,美育概念的更新。美育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从席勒对改造社会的呼唤,到蔡元培要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影响了美育学科的建设。一个世纪以来,围绕怎样使美育落到实处,通过审美和艺术来实现人的改造,实现人民大众审美素质的提高,研究者做了很多工作。美育本身具有实践性,与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结合在一起,因此需要在坚实而有创新性的研究的基础上,将理论成果推向实践。

新时代建设新美学,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汲取中国传统美学的有益资源,吸纳西方经典美学相关成果,与当代各国美学研究进行同步对话,面向当下的审美和文艺创作、欣赏实践,在美学的各个具体领域里,进行自主创新与不懈探索。

(作者:高建平,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研究专项“新时代中国特色美学基本理论问题研究”课题组首席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

联系我们

电话:400-123-4657

传真:+86-123-4567

地址:浙江 温州市 温州大道欧江大厦26188号

邮箱:admin@nxdls.net

电话:400-123-4657 传真:+86-123-4567 地址:浙江 温州市 温州大道欧江大厦26188号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02-2024 中华视窗 版权所有 非商用版本 ICP备案编号:粤IP**********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