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视窗是诚信为本,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变...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多元化的不断发展和用工制度改革逐步向纵深推进,劳务派遣已成为企业用工制度不可或缺的重要形式。然而,经济在不断地发展,政策中有关于劳动法规方面的制度也在不断地更新变化,在这当中,社会保障体系的部分内容也在一定程度上发生着变化,怎样可以顺应制度的改变,发挥劳务派遣的特色优势来尽可能地减少人力资源方面的流失,就成了目前对企业发展来说影响十分大的问题。
1 劳务派遣的相关概述
劳务派遣又被叫作劳动派遣和人才派遣以及人才租赁,这种就业的方式将雇佣和使用劳动分开,拥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就当前而言,全球各地都有这种就业方式的应用。从原来的就业模式中来看,所涉及的人群只有单位与被派遣的个人这两者,在这当中的劳务派遣单位代表的既是用人单位同时也代表用工单位。这两个单位的所行使的作用统一到了一个单位当中,也就是将雇佣劳动与使用劳动结合了起来。这样一来就可以更加的明确单位与个人的责任和义务以及权力。如今,关于劳务派遣用工会关乎劳务派遣单位( 用人单位,下同) 和用工单位以及劳动者等三个方面。
2 用工企业使用劳务派遣风险分析
对于我国来说,有关于劳务派遣方面的发展水平还是比较低的,在劳务派遣方面的法律还不是很完善,有很多发生的问题都不能够应用现有的法律去解决。
2. 1 劳务派遣单位的资质风险。企业资质所指的就是,当企业在进行经营的时候,不论所涉及的是哪种行业,都应该首先获取相关行业的营业资格证书,与相应的专业等级标准。在企业资质当中,所包含的方面是比较多的,就像是人员和技术以及设备和资金,经营能力和遇事的处理能力及管理能力等。在《劳动合同法》还没有修订的时候,有关于劳务派遣单位的市场准入门槛还是比较低的,登记也没有严格的规定,所以取得营业证书也比较容易,这样就导致劳务派遣企业的能力水平高低不同,也就有很多的企业为了利益使用劳务派遣单位的方式来获取发展的权利。
2. 2 劳务派遣的同工同酬风险。虽然劳务派遣用工的工资有相关的一致的规定,并且在招聘时也进行了关于劳动标准和条件上的普及教育。然而有些不是市场因素所导致的报酬制度,却让同样的岗位不同的被派遣者遭受不一样的待遇。有关于正式员工和派遣劳动者之间的待遇不同的现象,一直以来都存在,并且它也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就解决。所以劳动合同法中同工同酬的规定如果必须遵守的话,就一定会增加很多的关于工酬方面法律纠纷。
2. 3 专业培训风险。在《劳动合同法》第 22 条中,有这样的规定,劳务派遣单位需要为劳动者准备相应的培训资金,如果发生培训关系,用人单位可以采取和劳动者之间签订合同的方式,对服务期限有一定的规定,并且表明违约责任。然而就实际来看,劳务派遣公司根本不会为劳动者提供受训的机会,这就使得用工单位必须得对被派遣的劳动者进行培训。但是对于用工单位和劳动者他们之间是没有劳动关系的,所以说,从法律角度上,这两者之间不能签订培训协议。若发生用工单位自己出资对劳动者进行培训,而劳动者私自放弃劳动岗位的情况,就会导致用工单位的培训费白白浪费,让企业遭受到一定的经济损失。
2. 4 工亡赔偿风险。由相关的法律规定,我们可以知道,劳务派遣企业需要承担劳动者的工伤保险,并签订相关的合同,同时,用工单位也需要创造良好的劳动保护条件,来降低劳动不安全事故的发生率。若劳务派遣企业没有承担工伤保险的责任的话,一旦劳动者因为意外事故的时候,用工单位也许就会与企业或者是个人之间产生纠纷。
3 企业使用劳务派遣的风险规避与控制
3. 1 选择资质合法的劳务派遣服务单位。劳务派遣单位的正常化运转与否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对劳务人员的权利造成影响。所以,为了减少用工之后的纠纷的发生,用工单位必须遵守国家相关的用工政策,去与合格的劳务派遣公司合作。
3. 2 严格审查劳务人员入职材料。当在审查的时候,如果发现劳务人员的资料不符实,劳动合同就会自动作废,如果是劳动人员仍然和别的用人单位有劳动关系的话,对别的劳动单位造成的损失,需要他们自己负连带赔偿的款额。所以在对劳务人员进行招工的时候,用人单位一定得对劳务人员的资料进行详细的审查,就像是学历证明和遵纪表现以及从业经历等,都需要进行审核。
必要的时候可以提出出具前一个单位的解除抑或是终止劳动关系的证明,若仍然还存在劳动关系的话,如果有原单位关于同意员工入职的书面证明也是可行的,而对于遵纪证明,一定要有当地派出所或者是居委会的证明,才能保证意外发生时有据可依。
3. 3 加强沟通与协调、规避连带责任。在规章制度方面,相关的用工单位必须要构建派遣劳务资源的内部制衡系统,这样才能够对劳务资源进行掌控,也就能够减少劳务管理操作上的不必要的失误的发生。同时,用工单位要时刻的关注当地的劳务资源市场的动态,尤其要关注的就是评价好的,技术水平相对高的以及那些服务口碑好,信誉评价好的企业的发展动态,这样才能及时地让自己的企业顺应市场发展的方向,完成专业的对口发展,吸引那些拥有高技术水平的优质劳务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