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视窗是诚信为本,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变...
日本宣布,确定从8月24日开始,将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污染水排入海洋。
韩国媒体争相奔走,全力疾呼,爆炸性消息迅速造成冲击波。
首先是韩国盐价应声而涨,韩国民众开始恐慌性囤盐。
据韩媒报道,因为听说碘盐防辐射,此外很多民众也担心核污水排放之后,新晒的海盐辐射爆表。因此韩国人选择在日本决定排放核废水之前,囤积海盐。一时间,韩国海盐的价格,暴涨了50%以上。即便这样,依然一盐难求,韩国的主妇们每天疯狂打卡,卡点到超市抢盐。
目前,很多韩国超市已经对食盐购买数量进行了限制,但是依然无法防止食盐存货不足的问题。
甚至,韩国海洋渔业部不得已动用了韩国国家储备的400吨食盐,采取比市场价低20%的价格投放到市场,来缓解抢购潮,平抑物价。
韩国群众囤盐这件事,似曾相识。
大哥不笑话二哥。
因为在囤盐这件事上,中国更有发言权,更有代表性。
“非典”时期,很多民众相信加碘盐能够预防“非典”,于是,造成全国范围的抢购碘盐的现象。
加上很多不良商贩为了自己的一时利益,不惜虚假宣传,导致一些不明真相的群众也加入到抢购的行列中。
我老家一邻居,家中有特殊关系,搞到了整整四麻袋近400斤食盐,沾沾自喜,在全村人羡慕的目光里,走路都特别有底气。
这次囤盐的其中原因,就是因为字面意思的“碘”能够克“非典”。
荒诞而可笑。
还有一次囤盐,就是福岛核电站泄漏之后。
2011年3月12日,日本福岛核电站在311地震之后,发生爆炸,并出现核泄漏,核废水流入了大海。
从3月16日开始,中国内地陆续爆发食盐恐慌性抢购。到了3月17日,江苏、山西、浙江、广东、北京、四川、安徽等多个地区食盐被抢购一空,多地盐价暴涨十几二十倍。一些地方的食盐价格由原来的1元一袋涨到了15元一袋,多地食盐脱销。
由于信息传播的渠道更多更快,所以这次囤盐风波波及的面积比“非典”时期更甚。尽管国家一再辟谣,核污染对我国食盐不构成影响,食盐也并不能防辐射,我国的食盐供应更不会出现问题,但是,却依然挡不住超市里疯抢食盐的人群和门口排队的长龙。
当然,我的那位邻居这次没有加入囤盐的队伍,因为他“非典”时期囤的盐还没有吃完。
而这次,日本终于宣布,将核废水直接都排放到大海里,韩国首先出现恐慌性囤盐,但是对中国却没有丝毫影响。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并不是中国的老百姓更理性了,而是中国的媒体缺位了。
与韩国媒体不同,韩国铺天盖地的报道日本排放核废水的影响,以及对国民身体健康的不利。虽然造成了韩国民众的恐慌,但是却保留了大众了解真相的权力。
反观国内的媒体,除了少数媒体的一些例行报道外,并未有过多的解读。可以解释为是防止再出现恐慌性抢购情况的出现,但是却也扼杀了民众的知情权。
其实,这次排放核废水对中国人吃盐确实没有太大的影响。
我们必须要了解的一个事实是,中国基本上已经不吃海盐了。
其中原因更是令人啼笑皆非,因为近三十年来,中国近海污染严重,导致中国沿海很少有能满足食用盐晒盐的区域了,也就是说,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海盐已经没法吃了。目前,国内的海盐也有生产,但是并不是作为食盐,而是工业用盐。
另一个原因就是,中国有更品质好的、更充足、更廉价的海盐替代品,内地的井盐。
中国地大物博,很多地区都有井盐开采的历史,这些从地下矿井里提取出来的盐,提纯成本低,更便宜,而且品质更优。
除此之外,中国内陆还有很多的盐湖,已经能够满足中国人的日常食盐供应。
所以说,日本排放核废水,对中国人吃盐并没有太大的影响。
因此,中国大可不必,也不应该再出现囤盐之风。
但是,日本宣布排放核废水对中国的影响还是很大的,也必须要重视起来。
首先就是对中国近海的污染。日本一旦排放核废水,通过洋流的作用,肯定会将核废水带到中国近海,对中国近海的海洋造成污染。
其次就是对沿海地区人民身体健康的危害。一旦中国近海海域的污染形成,势必就会影响沿海地区群众的身体健康,这点不可忽视。
再次就是对海产品、海洋养殖的危险。核废水一旦污染近海,对于海洋养殖业和捕鱼业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海产品的品质也直接受到影响,不仅仅是沿海地区,内陆地区的海鲜食品安全都无法保证。
最后就是造成整个海洋生态的次生灾害,这个影响不仅仅是中国,是全球性影响,是全人类的灾难。
日本核废水排海,已经不是一次任性而为,而是对全人类的不负责任。
我们也不必嘲笑韩国人恐慌性囤盐,因为毕竟中国现在还是日本海产品最大进口国。
根据数据,中国大陆直接进口额占日本海产品出口22.5%,从香港间接进口占19.5%,两者之和达到了日本海产品出口的42%,总金额近1600亿日元。在全面启动对日本水产品的放射性物质检测的7月,我们还从日本进口鱼类等水产品总体货值达47亿日元。
到底谁该笑话谁?